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我教的,我保證

我教的,我保證
翁明達
標題《我教的,我保證》是筆者在遠見雜誌上看到的一句話,套用在教育現場,就是老師們有沒有勇氣與信心並明確的告訴家長─「我教的孩子,我保證他的學習能力與品格素養是令人放心的。」。親愛的老師,您有勇氣這樣說嗎?您有向家長保證過這樣的話嗎?
孩子是學校教育的對象,其能力與素養的養成暨提升是學校教育作為及發展的核心,而身為教育人員的我們正是肩負著這樣的重責大任。只是,當孩子在我們手上經歷了一年或二年或更多年的學習之後,我們是否有信心讓家長認同「我教的,我保證」這句話?
教育思潮及教學重心不斷地移轉,讓我們在面對孩子學習這件事增添了許多困境。九年一貫強調能力養成,12年國教重視素養內化,而實驗教育引發的教材解構和人本學習的概念,以及許多翻轉教與學重心的教學法,都讓第一線的老師們不斷地衝擊到新的視野新的觀點與新的價值。也代表著,老師必須與日俱進持續厚實個人教育暨教學專業,才能擁有足夠的專業自信與能力來落實教育的核心價值。
各位敬愛的教育夥伴,當我們感受到教育專業需求的現實時,我們是否能拋下心中固著的價值觀,而重新再釐清自己的教育哲學觀?讓課堂上重「教師的教」,回歸到重「孩子的學」;讓說話的主角從教師轉變成學生,讓孩子討論分享表達的聲音,比教師講述引導的聲音還多還長;讓孩子從實際的口語文字表達去整理自己的學習成果,讓孩子從操作體驗與探索應用中去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事實上,筆者相信教育現場所有老師們都已經感受到社會瀰漫的教育思維教學氛圍的不同,但身為教育專業的我們是不會也不應被這樣的浪潮給困住,我們會適時調整,會持續精進,會掌握精髓,也會追求卓越,我們會讓自己的教學變得更有品質與意義,也會更有信心去面對自己的教育作為與孩子的學習成果,接著,我們就可以無比自信且大聲的告訴家長─「我教的孩子,我保證他學習的品質」。

與教育夥伴共勉之!

2015年12月6日 星期日

104學年度體育表演會活動結束有感

104學年度體育表演會活動結束有感
翁明達
今天是學校每2年辦理一次的體育表演會,現場出席參與家長人數又較往年多了許多,足見現在家長愈來愈重視學校辦理的活動及各項事務的推展。筆者綜觀此次活動,有幾點想法分享:
一、孩子是能站穩大場面的
本次活動獲得許多同仁家長校友的好評,尤其是孩子們充分展現大方穩定與不畏場面的氣勢,讓每一個動作每一聲吶喊每一步節奏,都是那麼的明確與大器,讓在場的我們具體感受到了孩子的高度素質與動能;即使表演過程中出現了狀況瑕疵,也能面不改色穩健的銜接下一個階段,並未有任何慌張或不安的情緒,展現了做大事的胸懷與架勢。真的,義方的孩子讓人刮目相看。
家長會的全力支持
家長是學校的重要合夥人,而家長會對學校的支持更扮演了教育成功的關鍵角色。這次活動除了一群認真負責的導護志工協助校園安全巡邏警戒外,家長會更動員了充分的人力及募集大量的物資,辦理了盛況空前的跳蚤市場及遊戲攤位,讓整體的活動生色不少,也熱鬧許多。教育就是眾人都必須關心及投入的事,義方家長會的流暢運作及理性溝通,讓學校在轉型發展的道路上有著最強大的戰力支援。
三、老師出品的細膩質感讓人放心
活動辦理過程,學校每個人都承擔著各自的角色及任務,雖然活動內容的發展方向與筆者的中心思維有落差,但看到展現的成果,筆者也不得不對老師們豎起大拇指說讚。其實,不管內容為何方式為何,重要的是那一份質感,而義方這一年的各個大小型活動,都充分辦理出那份讓人感動的細膩品質。筆者真的要向這群認真用心配合度高的行政夥伴及老師們說:「您們真的太棒了!」。
四、主席致詞內容的重要觀點省思
在筆者的致詞裡,提及了三件事:
1.學校獲得士林、北投區國小運動會女童乙組田賽總錦標第2名、徑賽總錦標第5名、田徑總錦標第3名、以及多項個人及團體名次。對沒操場的義方而言,在乙組的16所學校裡充分展現了我們的能耐與潛力,只要孩子肯練、有意願學習,學校一定給予最好的協助與指導。
2.今年度的臺北市北區多語文學藝競賽,學校的成績相當優異,包括閩南語演說第1名、書法比賽第3名、英語演說優勝、國語演說比賽優等。北區包括中正、萬華、中山、大同、士林、北投等約78所公私立國小,要獲得名次對小校實屬不易,而這次孩子們的成就,真的讓人欽佩,值得讚賞。
3.11/28-11/29的全國語文競賽中,602李浩瑀榮獲了閩南語演說全國第3名。這個優異名次,突顯了義方孩子的能力與潛質,只要肯練,一定有機會。另,指導老師賴豐壤的一路相陪要求及尋求各項資源的協同指導,更讓孩子不斷的突破自己的能力極限;而浩瑀爸爸媽媽的全力配合與支援,更是與學校共同陪伴孩子努力最重要的力量。
上述三件事傳達了義方孩子的學習力不遜於任何一個學校學生的重要訊息,重點在於孩子願不願意學習、孩子有沒有為自己立下一個目標、家長有沒有共同關心及參與孩子的學習。事實上,義方的老師們是具備足夠的熱忱與專業來引領孩子成長,只要孩子有意願家長有毅力,義方的老師們一定一路相挺,一路成就孩子。
五、成功的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代結語)
不論是語文、體育藝文或科學等各項學習領域,要有所成就,就一定要付出努力;努力過後,才會有能力來因應各項艱困的挑戰;有了能力,才有可能在稍縱一逝的機會裡取得成功。亦即是,有耕耘,才有可能有收穫;沒耕耘,是不會有任何的果實,更遑論成功。
所以,千萬別以為成功的果實是可以隨處撿拾的。它是立基於我們已經經歷許多努力,也積累許多實力與能力,方才有成功的可能。

最後,真的必須再次感謝義方的教職員工們,有了您們的努力,才有可能看到孩子們的成就,謝謝您們!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教養三件事─習慣、態度與熱情

教養三件事─習慣、態度與熱情
翁明達
在孩子的養成教育中,筆者認為有三件事至關重要,也是必須關注的焦點,那就是「習慣的建立」、「態度的養成」與對「成長的熱情」。
我們看待孩子學習,習慣與數字掛勾,不論是分數高低、獎卡數量、完成時間、舉手次數、參賽名次等,都讓孩子在成長與學習的歲月裡,常常就已經讓挫敗打擊了學習自信與樂趣,讓數字上的競爭內化了個人的好勝與功利,這歷程是現實殘酷的,也對孩子帶來許多人格發展的危害與壓力,更讓孩子喪失了對未來不同階段人生的夢想與期待。
爰此,筆者呼籲家長及老師們,對於孩子的成長陪伴務必重視這三件事,讓這三件事成為孩子學習與成長的核心價值。說明如下:
一、習慣的建立
習慣優劣是影響有品質的學習與生活的重要關鍵,而習慣建立則應該在孩子成長初始就需要被培養。好的學習習慣,能讓孩子基礎穩固,也能讓孩子具備自學能力;好的生活習慣,能讓孩子健康成長,也能使孩子擁有生活的條理與效率。
當我們發現孩子能固定作息不熬夜,放學回家能把書包擺好外套掛好主動完成作業,遇到不懂的課業也會詢問或搜尋資料,考前會複習課業,飯前洗手飯後刷牙漱口,物品使用完畢能物歸原處,定期運動,每日閱讀,隨手關電關水……等等,都能讓我們欣慰孩子的懂事,也相信孩子已經為他自己未來的生活奠定了受用的良好習慣。
二、態度的養成
態度一直是做人的根本,也是被人尊重的要素。事實上,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並不完全取決於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而這選擇就是我們待人處事的態度。態度多半是後天學習形成,因此,家長及老師們在陪伴孩子成長時,必須積極重視孩子在面對人與事的態度養成。
讓孩子懂得對人對事的尊重,懂得傾聽與同理他人的思考及情緒,懂得惜福感恩與熱心助人,都是需要我們不時地循循善誘,蘊釀暨內化孩子溫暖的態度。讓孩子能正向思考,保持善念,珍惜勸言,勇於承擔,盡力而為等,也是需要我們長期的引導陪伴,才能讓孩子具備獨立負責的態度。讓孩子不怨天尤人,遇到困難不退縮,情緒不好能合宜宣洩,也是我們在孩子遇到挫折時,必須協助孩子建立的思維與態度。有了正確的態度,孩子的生命能量將更豐厚。
三、成長的熱情
對生命的渴望對成長的熱情是相當不易涵養的特質及動力,因為成長歷程若一直是受挫的是苦悶的是不愉悅的,我們都很難讓自己保有這樣的人生動能,更何況是孩子。但是,一個人擁有對生命對成長對學習的熱情與動力,卻是他人生成功與幸福的關鍵。
因此,讓孩子在成長與學習的過程中,充分促發其參與各項事務的好奇心與動力,提供多元體驗的機會增長其經驗,也瞭解他的興趣與擅長領域予以協助發展,並充滿許多支持肯定溫暖的言詞與互動,讓好的感覺呼應孩子的參與付出,讓許多的小成就引領孩子繼續向前努力向上。

「習慣的建立」、「態度的養成」與「成長的熱情」是孩子成長時我們大人必須呵護的課題,因為這些才是真正攸關孩子一輩子成長的活力與生命的彩度。那些外在的價值糖衣,只能滿足眼前當下的快感;唯有內在的價值孕育,孩子的人生才會是有意義的存在,也才能享有生活的幸福。

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如何協助孩子提升寫作能力

如何協助孩子提升寫作能力
翁明達
寫作能力是孩子必須建構的重要能力,未來的應試及職場有其必要的能力需求性。只是,寫作對孩子而言,常常都是痛苦深淵,不知從何下筆,也不知寫些什麼,沒有想法,沒有概念。因此,筆者擬提供一些觀念及作為,協助身為家長或老師的您參考,思考如何讓孩子在學習寫作之前或練習寫作的過程中,能有一些前置的學習及輔助或協助他有效掌握寫作的基本功夫,讓他對寫作這件事具備足夠的自信與能力。
一、累積豐富寫作素材
()多元閱讀:閱讀是積累孩子豐富寫作素材最簡易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不論是教科書、課外書籍、報章雜誌、廣告文宣、…,都是寫作靈感、材料來源及豐富詞彙獲取的不二法門。
()親身參與:生活經驗是具體的感受,也是孩子在寫作時最容易下筆的關鍵。所以,讓孩子積累具體的親身參與經驗,能有效豐碩他的寫作思考及體會。爰此,家長應該經常帶著孩子們從事多元的戶外活動或參與各項學習體驗,而老師的寫作教學引導也可以透過活動參與或影片欣賞,讓孩子從感覺與體驗中尋找素材。
()細膩觀察:觀察能力對寫作的鋪陳內容的質感具有舉足輕重的關鍵,因此從小我們就要習慣引領孩子去觀察許多事物,從中發現一些規則性或個殊性,也創發一些學習的樂趣與思考點,讓孩子能見微知著,能推演釐清脈絡,能習慣仔細探究環節,並歸納統整及衍生新議題。
二、培養廣度思考習慣
()重視對話:師生對話或親子對話,對孩子的思考能力養成及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讓孩子在平時且多次、多方的對話中,透過引導,學習更細膩的觀察與相關訊息的連結,以及嘗試自問自答。
()時事探究:社會或國際上常有重大事件發生,我們可以結合新聞媒體及親師的指導,讓孩子瞭解事情發展的脈絡,知道各方的論點,以及聽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的思維能在不同的事件及視野中,一次又一次的接受淬鍊。
()涵養耐心:大多數的孩子是缺乏耐心與不耐久候的,且多半都是急就章的個性,但思考與探索的歷程又都是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因此,我們平時就應該讓孩子有學習等待、培養耐心的機會,如在名店排隊買東西,雖然要排很久,孩子也一直抱怨,但只要大人願意陪同,是可以逐漸培養孩子靜候與等待的耐心的。
三、重視寫作入門途徑
()完整造句:在踏入文字學習的門檻時,單字的結構、語詞的辨正、句子的完整、標點符號的使用,都是基本語文能力的重要扎根學習。其中,句子的完整性是最攸關寫作的重要紐帶。因此,孩子在練習書寫造句時,我們應該要求其敘寫的完整性,而不應馬虎的包容,只有完整的語意陳述,無贅字,無口語化的文字,流暢的語詞銜接,讓相關的人物時間地點動作表情或原因都能清楚的交代,就能在造句的書寫練習中去深化孩子的寫作表達完整的能力。
()重點摘取:懂得如何陳述事件如何摘取重點是寫作時必備的基本功。從中年級課文大意的敘寫指導,以及從生活體驗去清楚的描寫歷程及內容的鋪陳,是老師及家長在引導或指導孩子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能力。剛開始,透過對話讓孩子感受及口說文本段落或全文的重點,再將口說內容藉由文字清楚表達,並持續不間斷的練習,寫作時自然能掌握事件或主題重點的描述。
()口語表達:語言和文字同為人類表情達意的工具。我們在與人交談時,必須要有明確的意念與一貫的思路,對方才能理解我們所要傳達的感覺或看法。所以,老師如果能夠時常訓練孩子作有系統的口語發表,如演說、講述故事、討論、辯論、敘述大意、主題報告等,孩子便能從具體的對談中汲收豐富、鮮活的詞彙,揣摩並記憶其正確的意義和用法,組織成意思明白、條理暢達的文句,對於寫作時思路的拓展與語句的陳述,具有相當大的助益。
()多元練習:豐富且多元的寫作練習,是提升寫作質感的重要過程,舉凡日記、週記、聯絡簿心情小語、句型或文章仿寫、……,都可以逐漸提升孩子對生活周遭事物敏銳的觀察力、感受力與表達力,加上日積月累的練習,孩子對文字的駕馭能力也會愈來愈好、愈來愈熟悉。
四、磨練提升寫作技巧
()從仿寫開始:文字語詞間的組合與表述能力,可以從模仿著手,讓範文協助提供框架與方向,讓孩子在仿寫中欣賞佳句與學習語句的表達方式,並汲取範本的書寫結構,內化成自己未來寫作時的參考鷹架與思維。
()重視修正歷程:文章是可以透過持續的修正而更加精緻,因此讓孩子透過資料的持續搜集內容的分享討論以及自我再三檢視思索等歷程,讓文章的內容一而再再而三的因修正補足而更具深度吸引力與流暢性。
()嘗試投稿:提供或尋找平臺讓孩子寫作作品能獲得公開展示機會,對孩子繼續寫作的信心及動力會具備加乘效果。
()持續地寫:學習本就是一件需要長期累積的功夫,尤其寫作本身更是需要花費時間去琢磨與練習的,因此,陪伴孩子習慣留下文字記錄或定期用文字敘寫心情及觀點,定能豐盈孩子的寫作文筆能力,提升寫作技巧。

綜合上述觀點可以得知,要讓孩子具備優質寫作能力,真的需要老師及家長有目標性的引導及策略性的作為,讓孩子透過多閱讀多體驗多思考多表達多聽多寫來磨鍊自己的文筆與豐厚寫作的內涵及組織能力。優質的寫作作品,其實無需太多複雜的語句技巧呈現,只要文筆自然流暢,思路清晰,章法有序,文字簡潔,用字明確,所表達出來的文字作品便是一篇佳作。為了建構孩子的寫作信心及提升寫作能力,就讓我們陪伴孩子們一齊努力扎根吧!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看到孩子成績不如預期時,您怎麼辦?

看到孩子成績不如預期時,您怎麼辦?
翁明達
評量是教師評估孩子學習概況常常運用的方法,尤其是紙筆測驗,更是每一個孩子最常接觸的評量方式,只是,當您看到孩子的成績不如預期時,接下來您會如何嗎?或是您該做些什麼呢?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常常可以看到爸媽因為孩子成績的低落而有不同的態度,有的大發雷霆,責備孩子的不用功,甚至體罰孩子;有的搖頭嘆氣,不知如何是好,叮嚀孩子要用心,否則好自為之;也有抱持成績不重要,重要的是健康、安全及快樂;還有無所謂的,對孩子成績不聞不問。諸如以上,不管您是哪一種態度,重要的是,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成績與我們的設想有落差時,我們必須做一些思考,思考孩子心裡的感受,思考孩子遇到的困難,思考孩子需要的協助,思考我們可以做些什麼,讓孩子在成長學習的過程中,依然能維繫對學習的熱情、動力與對自我的信心。
筆者認為有幾個角度是我們可以思考並試試看的:
一、孩子的學習成就是孩子應該承擔的責任,爸媽的責任是陪伴和協助提供資源
孩子應該為自己的成績負責,因為這是他的學習,也是他作為學生應自我承擔的學習結果,我們不應該讓這成績變成是爸媽的責任,而這樣的認知建立或價值調整,應該在孩子剛開始進入學習系統時,我們就必須讓孩子清楚的知道他的責任。
而爸媽的責任是陪伴及協助孩子學習。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協助檢視書寫品質及錯誤,給孩子一些提醒及建議;在孩子隔天要考試的時候,營造複習準備的空間、時間及氛圍,甚至可提供一些學習單、評量卷或參考資料,讓孩子練習及複習,陪伴孩子一齊用功,孩子複習課業,大人則投入閱讀。
二、讓孩子說說對這個成績的感覺,並嘗試讓他自己說出需要什麼樣的協助
孩子的成績是孩子的責任,因此當孩子的成績不如預期時,我們應該讓孩子思考這個成績所表達的意義,也釐清每一個未答對的原因為何:是不懂題目在說什麼?不懂老師教的內容?記不住老師教的方法?又或是粗心錯了?還是不知道原因?
這引導孩子自我表述感覺的歷程中,我們可以愈來愈理解孩子的個性、學習態度和能力;而透過這更多的理解,我們就容易引導及試著讓孩子發覺他自己可能需要一些幫助或是一些自我小心的細節,讓孩子更懂得如何關照自己的學習。
爸媽可以協助孩子學習的方式很多,例如:在家陪同作業書寫或學習指導,協助搜集及提供適宜的考前或平時練習,引進合宜家教或陪讀人員或請安親班協助,又或是只要提醒孩子需再細心的點在哪裡就可以了。
三、接納孩子情緒,思考孩子的真正需求,並陪伴度過學習困境
孩子有沒有勇氣接受挫折,爸媽的態度是關鍵,若能在孩子遭遇挫折的當下,給予適當的關心與等待,孩子就會具備接受挫折的勇氣及承擔挫敗的責任。因此,我們必須能接納孩子的情緒,而接納情緒前,更必須先整理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能理性、客觀的看待這個遭遇挫敗的孩子,以及思考孩子的成長及學習需求到底是什麼。
或許這情緒的調整及管理是不容易的,但是當我們自己都不願意努力時,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孩子要積極努力呢!而且,我們不是也痛恨早期教育現場老師的高壓及體罰嗎?為什麼要讓我們自己變成像以前那樣的施暴者?我們應該是要當孩子學習的啦啦隊,瞭解他及感受他,而不是讓孩子因恐懼而不敢出聲,繼而喪失了學習的信心與動力。
四、以同理的態度看待孩子的學習及成長,感受學習的困境
現在的我們在看待孩子學習很多事的時候,總覺得這麼簡單都學不會,一定是不認真、不用心與不用腦。但筆者請大家回想自己小的時候,真的都這麼厲害、一點就通嗎?許多事一學就會、一講就明白嗎?真的,大家都忘了,小時候的我們也是學得很辛苦的,還常常被打呢!
成績已經不如預期的孩子,其在學校一定也會受到老師的教學關注或個別指導,但現在孩子要學習的內容真的很多,可學習的時數又較我們小時候少。若已經有些跟不上了,後續的學習及補救真的只會更辛苦,因為前面的還沒有完全學會,新的內容又要加進來,所以,遇到這樣的孩子,我們必須更心疼他們的學習歷程,感受他們的痛苦。

最後,筆者要說的是,這世界上有許多遠比成績更重要的事:幽默、創意、自信、分享、同理心、抗壓和調適挫折的能力……,也就是一種正向、健朗的態度,而這種態度是可以在親子關係及師生互動中讓孩子習得的。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成績不如預期時,除了我們的陪伴與孩子的努力之外,有時候轉念思考孩子的人格養成、生活能力、友善人際與開闊胸襟,也是孩子另一種的成就方向,他的未來仍會充滿著無窮的希望與成功的契機。讓我們共勉之!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捷徑並不存在

捷徑並不存在
翁明達
學習之路沒有捷徑,只有踏實、確實、落實的辛勤耕耘,才能擁有甜美果實的可能。
學習本就是不斷地面對挑戰與習得的歷程,但人們總想在輕鬆的狀態下獲得成功的果實,殊不知這樣的果實常常是禁不住考驗的,也代表著當遇到困難時,成功的機會就會因能力的不確實而降低。
所以,親愛的老師及家長們,在陪伴孩子學習及成長的歷程中,每樣事物的接觸或能力的學習,我們是否有確實的掌握到孩子學習的狀態,是否能落實每個環節的扎根,讓孩子的能力一層一層的推疊、一級一級的爬升,這是我們引領孩子成長及學習時,必須重視的基本要素。
現在孩子的挫折容忍度是較缺乏的,學習的意志是稍嫌薄弱的,專注力與持續力也因3C的提早介入影響更是令人操心;再加上現在孩子生的少,家長對孩子的疼惜與包容是無比復加的大。所以,孩子要確實培養足以自立的生活能力、或面對問題的解決能力、或其他各項優勢的競爭力便顯得相當不易與困難。因此,在孩子成長學習歷程中,我們必須重視基本功夫的扎根,完善關鍵的基礎能力建構,讓孩子的能力和素養都能更確實的習得與滋養。
筆者認為下列是首重的基本功夫:
1.生活自理的能力
孩子能自我照應生活細節,穿戴好衣服,檢查學用品,保持衛生,整齊收納、守時守分等,這些都是孩子的基本成長課題,大人們要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負責,不要當100分的萬能家長,而要做個陪伴孩子成長的家長,讓孩子學會生活的基本能力。
2.專注聆聽的習慣
聆聽的功夫,理應是最簡單的,因為只要「聽」就可以了,但我們的孩子缺乏耐心,專注力也不足,讓聆聽這件事變得需要指導與學習。我們應該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尊重的聽」的態度,能專心聽別人的話語,能耐著性子把別人的話聽完,能以表情(眼神)表示你正在聽,也能適時地回應聽到的訊息,這一次又一次的叮嚀提醒,就能讓孩子養成聆聽的習慣。而習慣這件事,一定是在孩子年紀愈小的時候建構越容易。
3.重點摘取的能力
當孩子在面對人與人的談話,或是文章的瀏覽時,是不是能摘取到談話或文句的重點,是非常需要關注的。有許多人常常言不及義或習慣斷章取義,都是因為無法掌握事情談論或文字表述的重點,造成誤會或是窘況。所以,我們必須透過一些機會去輔助孩子重點摘取的能力,例如:洞察孩子對於爸媽或教師的話語是不是真的理解、陪伴孩子瞭解看到的文字內容是在表述什麼、與孩子共同討論新聞播放的主題是在探討什麼,只有一次又一次的演練學習,孩子的能力才能穩固扎根。
4.文字表述的能力
文字的表述是不容易的,不只是孩子,就連很多的大人都覺得困難,但這項基本功夫卻是非常的重要。然而,要有好的文字表述能力,必須從最基本的造句要求起,完整的主詞、動詞及受詞,再加一些形容詞,讓一句話能完整及有情有理的敍說。日記、週記或作文的練習,若能透過一些生活經驗及師生或親子間的對話,給予孩子一些想法,讓文字的堆砌描述有一個主題內涵或一個價值重點,這樣的文字表達就能具備一定的品質,而孩子對於寫作也比較不會感到恐懼,孩子的文字表述能力也能逐步開展。
5.團隊合作的素養
生活是人與人的持續互動拓展而成,因此人際關係的建立及與人合作的素養就顯得非常重要。孩子必須學習與人相處、與人共事、與人合作,所以從小就該讓孩子參與團體生活,體會別人的需求及情緒,理解他人的不同個性,也發展與人互動的合作模式,或許過程中難免會有小磨擦,但大人們應給孩子心靈的接納,與肯定、鼓勵、要求他繼續參與團隊的互動合作,以破除個人的嬌衿與自我中心,形塑團隊合作的認知與習慣。
6.樂於嘗試的勇氣
嘗試是需要勇氣的,是一種成長態度,也是熱衷學習的動力源頭。呵護孩子對外在世界的好奇心、保留孩子問的勇氣、以及習慣參與的熱情,都是我們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要用心面對及經營的。或許每個孩子特質不同,我們能協助的引導也有限,但絕不能輕易抹殺孩子想體驗的那份樂趣,尤其是內向的孩子,我們更要不斷地鼓勵與支持,才有可能讓孩子踏出第一步,甚至第二步,也才有可能成功及學習的機會。
學習本是一件快樂的事,但扎實的學習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學習的過程中,每一個基礎能力的習得,會是下一個學習的基點;每一項能力的建構,會是許多學習歷程累積的成果。因此,只有讓孩子一步一腳印的學習,成功的大門才會為孩子而開。

親愛的老師、家長,我們不用過度擔心孩子在學習歷程中遭遇到困難及挫折,我們必須思考讓孩子在可接受的挫敗中汲取經驗,讓孩子有機會從一些小成功中獲得成長的喜悅,因為成功是沒有捷徑的。只是,別忘了在孩子逐步扎根的學習歷程中,我們必須發揮隨時在旁的陪伴及努力的支持,讓孩子的學習能有效的奠基,以及有意義、有價值的深化。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破除框架

破除框架
翁明達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太多習以為常的習慣(慣性、慣例)束縛著我們待人處事的因應與決定,也有太多個人的知覺和經驗左右著我們的價值選擇和生活樣態的參與模式。換言之,我們根本都在自己設限的生活圈裡打轉,讓我們的思維、感知及生活變得狹隘而不自知。
無論是自己的生活或是對孩子的期許,我們都是墨守成規的遵照傳統或社會價值來決定我們的下一步及因應的態度和作法,而這樣的歷程無形中也限制了我們自己的自主性,只活在他人建構的框架下過他人為我們設限的生活。因此,筆者擬藉此文提醒所有夥伴,學習拋下過往看事情的角度與習慣,學習接納更多事物的新眼光,重新喚回對每件事、每個人的參與熱情與想法,讓自己有個不一樣的思維、見解與開始。
教育現場也一樣。學校的教育體制有太多的設限,無論是目標、設施、課程、教學、教材、評量、組織運作及人員進用等,都充赤著如加工廠自動化作業系統般的制度及思維,讓許多保有個殊性的孩子適應不良或一再學習適應。或許實驗教育三法的通過,讓教育現場注入另一種活水,也提醒所有人試著重新思考學校教育的價值。但是,在現有公立學校的教師教學思維與學校辦學體制中,要轉化成實驗教育的學校豈是想改變就能改變、想轉化就能轉化。
事實上,教育孩子或引導學習這件事,真正的關鍵重點不在體制,而是「人」的因素,就好比我們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給某某老師教,因為這位老師的專業、風格和溫暖會讓我們有所期待與信任。所以,只要我們願意改變對教學的想法,釐清教育的價值,選擇合宜的方式,尊重孩子的自主,是不是實驗教育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學校老師與行政夥伴們是不是還在既有的傳統教育價值框架上進行封閉的教育作為,才是我們需要擔心與關心的。
孩子的學習應該是可以多元發展選擇的,學習的內容也應該與生活相結合,重視態度的建構,重視能力的養成,也重視人格的發展。我們很習慣的被政策、制度或規範給制約了,但其實這並不會過度影響我們的教學思維,反而是我們的專業知識完不完整、思考面向周不周延、角色同理有沒有做到等等問題,讓我們的行政或教學作為被侷限住了。
因此,「破除框架」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有的思考,也只有不斷挑戰框架的設限,我們才有更多發展空間的可能性。進而帶給孩子更多的學習機會與元素。至於如何破除?提供幾個思考點供夥伴們參考。
1.放下執著念頭,調整看事情角度:思考基點的不同,事物的狀態可能會有180度的轉變,所以,重點不是在眼前發生的這件事,而是在於自己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發生及源頭,進而掌握實質重點。
2.思考可能機會,打破現狀:在探究事物時,不應先存成見,需先觀察及瞭解事物全貌,並嘗試從框架外來看框架內,許多時候就會呈現不同的風貌,也會有不同的思考結果。
3.建立自信心,接受每一個經驗:每一次破除框架的策略選擇,總是容易擔心後續的結果與衝突,而學習與契機就是這麼一回事,透過一次又一次不同經驗的積累,豐碩自己的羽翼,也活絡每一個機會點。
4.豐富見聞,拓展思考訊息:透過大量且多元的閱讀、聆聽與學習,能開闊更多的視野,提供更多思考面向,也能更有效的掌握關鍵訊息,制定更有趣或更有意義的策略方針。

各位關心孩子、關心教育的夥伴,在現代拘謹且深受束縛的行政體制與價值思維下,我們必須學習讓每件事都重新再次思考,思考對人的價值,思考對孩子的個殊性,思考每個歷程對孩子成長的關鍵影響。如果我們愛孩子,也愛自己,我們都應期許自己突破既有的框架,為未來爭取更大的可能性。

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比任何事都重要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比任何事都重要
翁明達
經過漫長暑假的等待,終於盼到孩子進到校園開始上課的這一刻。許多班級在有經驗的老師帶領下,很快的就開始一學期的課程教學。而第一次上幼兒園及一年級的新生寶貝們,則是帶著好奇或惶恐的情緒來到義方這個大家庭。
在學校,「學習」是焦點,並且是隨時隨地都在發生的事;而讓孩子在愉悅的氛圍與情境中學習,則是守護孩子學習動力的重要關鍵。只是,當我們一直在關注著學習的課題時,筆者不禁思索「學習」到底是誰的事?是老師的?是家長的?還是孩子自己的?而「學習是誰該承擔的事」便攸關所有相關當事人與各項學習成長措施的方向制定與策略規劃,因此必須先行省思釐清。
孩子是學習的主體,或許因為年紀小,家長及老師會盡心盡力地指導其學習,並督促其學習,當學習成效不彰時,還會要求其再用心、更努力,不管是學校的補救教學,或是課後的補習管道,又或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嚴厲責罵、追問拷打或花費更多時間的陪伴及指導等,都讓大人們不停地在為孩子的學習而努力著,但孩子呢?他們的想法或感受又是什麼?如果沒有和大人們一樣,那他們漸漸的就會對學習產生畏懼,最後變成抗拒,而這樣的結果絕不是我們所樂見的。
所以,孩子一開始該學的不是功課,而是責任感的建立。責任感的培養是提升生活品質及學習自我要求的關鍵,由於孩子的個殊性,有的孩子天生就會自我要求,有的孩子則會非常的缺乏,凡事漏東漏西,生活習慣散亂,行為舉止令人操心。我們必須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就讓孩子知道及學習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不論是家事、課業或其他多項事務,只要我們認可孩子做得到,就應該給予機會使其學習。簡易的家事(拿碗筷、擦桌子、玩具收放、等)、課業的完成(主動完成、拿給父母簽章)、學習的準備(書包及學用品的檢查)、學習的結果(成績或作品)、以及做事的品質等,都是我們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面對與負責的。只有當孩子懂得承擔起自己成長及學習的責任時,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才具有真實的價值與意義。

各位親愛的家長及老師,責任感的養成絕不是學校或家庭單方面就可以有效達成的,我們必須積極合作,讓孩子在家裡和學校都能有機會建立責任感,讓孩子在循循善誘中獲得許多處理事情及看待事務的方法及觀點,讓責任感的內在素質能一點一滴地深化至孩子的日常生活舉止作為中,讓孩子有能力承擔更多的生活挑戰與價值思維。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家長的回家功課

家長的回家功課
翁明達
網路訊息無遠弗屆,又讀到了一篇好的親職教育短文,剛好提供給家長們思考。
內容是關於英國孩子準備要上小學了,學校的家長日活動發了一本小冊子給家長帶回,冊子內容包括校園環境介紹、教學理念簡述、教室設施照片、學生的權利義務、以及「家長如何在家協助孩子學習」。而其中的最後一項是本文要談論的重點,是學校出給家長的「回家作業」,讓家長自行檢視自己在親子互動中做到哪些協助孩子學習的面向。內容如下:
1.教導你的小孩如何自己穿衣服和換衣服,如何自己上廁所,還有要保管好自己的財物。
2.注重小孩的口語表達,閱讀,與他們一起討論對事物的想法,詩,音樂(包括兒歌)。
3.念書給你的小孩聽,並定期帶他們去圖書館看書。
4.讓小孩念書給你聽,並與他們討論他們讀到的內容。
5.請常常在你小孩面前閱讀 - 特別是父親。
6.鼓勵你的小孩說學校發生的事情,並分享學校有關的新聞。
7.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種機會,讓小孩學習新的語詞 - 如購物、開車、郊外踏青、看牙醫、諸如此類的場合
8.陪小孩玩簡單的猜字遊戲。
9.讓小朋友有機會大量閱讀,玩拼圖,及各類益智遊戲,從中訓練小孩的想像力、邏輯思考、歸納能力,及推理能力。
10.設法讓小孩常常做有關算術的工作 - 如吃飯前,讓小朋友去擺餐具,確定數量正確,或是管理自已零用錢的花費,等等
這十點的內容,精確點出現代家庭教育的問題:孩子缺乏成長的陪伴、缺乏生活的指導、缺乏習慣的建構、缺之學習的互動、缺乏多元共同的親子體驗機會,更重要的是,即使家長花了時間陪伴,也輕忽了陪伴的品質。
或許是經濟壓力讓家長們挪不出時間來陪伴孩子、協助孩子學習;也或許家長們只知如何養育,卻不知如何教育;又或許家長們已經騰出時間來陪伴孩子學習,卻陪錯了方向。筆者認為,家庭教育遠比學校教育重要,但現在很多家庭的家庭教育功能式微,忽視了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大人即時的灌概,孩子的學習是從小就要給予滋長的養分。然而,家庭教育的扎根是學校教育有效推動的重要基石,家庭教育更是沿續學校教育成效的重要合作夥伴。
因此,英國小學給家長的提醒是彌足珍貴的陪伴方針。謹藉本文提供家長知悉,並且為了讓您的下一代有個好的學習開始,請檢查一下,您做到幾點;更不要忘了,家長的用心與陪伴是國小教育最重要的一環,也是對孩子的終生人格養成有很大的影響,學校老師再怎麼溫暖,也是無法取代父母角色的。

讓我們彼此共勉之!

教師的自我覺察與優勢價值

教師的自我覺察與優勢價值
翁明達
每每在指導實習老師或擔任甄試委員的口試歷程中,筆者常會提醒思考「你的優勢價值在哪裡?」,畢竟現在教育現場能提供正式教師的員額數愈來愈少,在僧多粥少的狀態下,展現你的優勢價值,那將成為最後贏家的關鍵;而如何在短短時間內突顯價值,卻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
話說回來,當我們省思現在的教育窄門是如何地嚴苛對待要進入教育職場的熱血老師外,已經在職場的我們,在多元價值的今天,我們的優勢價值又會在哪裡?而這正是筆者最憂心的,因為職場工作的相對穩定,讓多數的老師都忽略了創建自己的品牌,忽略了開展自己教育專業的核心優勢,忽略了教師一職是非常專業的專家工作,忽略了教師一職必須重視自己的專業作為與成效。這些忽略,我們如何說服家長,讓家長相信他的孩子在我們的指導下,一定能開展出他的優勢、促發他的潛質、以及獲得最適切的身心發展。
循此,身為教育人員,必須對自己的角色有所期待,也必須彰顯自己的專業價值,才能有尊嚴的立足教育崗位。而一位教師的優勢價值,必須建立在自我覺察上,覺察內容包括洞察自身能力優勢、瞭解孩子學習需求、熟知教學素材內涵、掌握及時輔導契機、活化班級經營策略、以及研判學校特色發展和汲取教育思潮精髓等。
能自我覺察,就能思索出我們自己在教育環境的存在價值,進而發展優勢地位。尤其是教學優勢的建立,是專業指標非常重要的一個面向,任何教師都必須至少掌握一個學習領域的教學品質及優勢品牌,讓旁人清楚的知道您是這方面的教學專家,無形中也讓我們在親師互動中增添更多的信任與籌碼。
底下為英國《衛報》(The Guardians)統整全英國教師甄試最熱門的十個口試問題,提供給教師們省思:
問題一:如果我走到你的班上觀課,我會看到、聽到什麼?
問題二:我們為什麼要在學校要教「______科目」?
問題三:請分享你在課堂中所使用的班級經營技巧,例如:如何在教學中讓一位或更多孩子輕鬆的融入課堂上的學習?
問題四:如果你不小心聽到同事在言談間提到自己,你覺得他們會怎麼說呢?(引申:接下來的三年,你希望同事們怎麼描述你?)
問題五:為何想要成為一名特殊教育老師?
問題六:為什麼會想在我們學校教書?
問題七:關於面試老師個人履歷的具體問題。
問題八:你覺得孩子最重視老師身上的那些特質?
問題九:請你評鑑自己的課堂。
問題十:如果我們不錄用你,我們會失去什麼?
斟酌檢視這十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一位教師對自己的教育哲學觀、教學專業和特質屬性,都要能清晰通透,才能有效且合理的應對甄試的問題。其中問題十「如果我們不錄用你,我們會失去什麼?」,更明白點出身為教育人員的我們對學校、對學生的存在價值在哪裡,這也正符合了筆者要提醒大家必須要積極深思的課題。

各位教育夥伴,我們總是習慣等待著很多事在我們周邊發生,但是,在這社會多元化發展的今天,也請一起來覺察自我的優勢能力,並積極創造屬於自己個人的專業價值。

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沒有擔起你的責任,就不要伸手要自由

沒有擔起你的責任,就不要伸手要自由
--104學年度開學日與學生勉勵
翁明達
今天有多少孩子,
既要美國式的自由,又要中國式的寵愛;
卻沒有美國孩子的主動,又失去中國傳統的孝道。
然而,這批孩子進入社會後,
既要美國式的福利,又要中國式的鐵飯碗,
卻沒有美國員工的自律,和中國傳統的忠誠。
沒有擔起你的責任,就不要伸手要自由。
這是一段近期網路瘋傳的小短文,除了玩味,也讓人深思。
這幾年,陸陸續續看到自己昔日的學生踏入社會,進入職場,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角色職分上辛苦努力著。在與學生聚會的時光裡,偶爾看到少數人的意氣風發,但大多數人都是辛酸血淚史;幸好,從中也感受到他們樂觀也願意繼續向上的決心與生命力,而這不就是人生嗎?每個人都盡其力地揮灑他的生命力,或許方向不同、方式不同、角色不同,可能也不斷挫敗,但只要有夢想、願意付出,那潛藏內心的踏實感或成就感會支撐著你繼續向前,而過程中的挫敗經驗則是未來成功的墊腳石,讓你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小成功,讓你更有力量與機會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
但是,曾幾何時,現在只要打開電視的新聞報導,翻開報紙的事件描述,就可以發現有不少的孩子的確如上述網路短文內所言,只顧著自己的權益,而忽略自己的本分;只追求自己的感覺,而忘却自己的責任。
還記得念書時的一句廣告詞「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帶動了年輕人不斷引用的表述空間,讓許多為人處事的傳統、倫理、規範都一一瓦解了,留下的只剩長者的無奈。
所以,我親愛的孩子,當你在埋怨為什麼要學習的同時、在衷怨老師管太多的同時,請先把自己現在正在扮演的學生角色扮演好,負起一名學生應該承擔的責任;只有你盡責了,你才有資格去爭取你要的自由。
學生在學習期間,是有很多事務需要關心與努力的:對學習的積極進取,對師長的尊重,對同儕的友善,對交付任務的盡責,都是身為學生身分時應該承擔的責任與態度,或許你不喜歡、不願意,但那就是你應盡的本分。只有當你做好自己的本分之後,你才有資格與能力來思考你要的自由與資源。

漫長的假期匆匆結束了,嶄新的學期又是充滿著歡樂與希望在前面等著我們去參與,希望所有的同學們,給自己一點要求,承擔一點責任,讓自己能真正用心學習,把學生應盡的角色責任充分發揮。不要忘了,當你沒有擔起你的責任的時候,你就不要伸手向旁人要自由。

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思索未來教育的五個樣貌

思索未來教育的五個樣貌
翁明達
3C產品的發達(電腦、平板、手機)、數位軟體的即時(網路社群、電玩)與24小時播不停的電視,其實已經扼殺了孩子學會耐心等待及停駐片刻深入思考的習慣,讓已經習於快速獲得反應、簡易汲取資訊的孩子,大多只能停留在事物表徵資訊的截取,又或是只有他人(沒有自己)的想法,又或是欠缺了自我學習規劃的能力。身為在孩子周遭的大人們(家長或老師),必須意識到這樣的危機,應該要確實關心如何陪伴孩子、引領孩子,才能獲得真正實用的能力與素養,
Napat Jatusripitak在泰國曼谷長大的,高中即赴美就讀,目前是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生,也是settaKid.com創辦人,定期在其網站發表文章探討全球經濟情勢政策。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給未來教育的五個備忘錄,獲得極大回響,因為他省思到有五樣能力是比成績甚至是從學校學習到的實際知識都還要重要。筆者條列於下:
1.教育孩子熱愛學習。
2.教孩子學習。
3.教孩子「知道」不代表「思考」。
4.教孩子「好好地」辯論。
5.教育孩子書寫。
綜觀上述五點,Napat Jatusripitak期待在孩子的成長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讓孩子喜歡學習這件事,也知道學會如何自己學習,懂得用腦筋進行高層次的思考,更要學習從傾聽、判斷情勢、思考下一步、訂下目標、並且以流暢的說話技巧或文字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然而,在現存的社會體系裡,我們的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只知道講求速食,對許多知識的追求,只期盼儘快由大人口中獲得答案;小時候的好奇與好問,也在大人的忽視下,沒多久就消逝了;而一些能力的學習,更是吃不了苦,挨不住挫敗,或是淺學即止,未能學習得更透徹。凡此種種的學習危機,不勝枚舉。
因此,筆者思索幾個關鍵作法,提供給陪伴孩子的所有大人們參考,讓孩子能在成長的歷程中,獲得真正有用的學習與涵養合宜的學習態度。
一、以真心歡喜的心情,看待孩子學習的熱情,讓孩子在愉悅的氛圍中享受學習
孩子的好奇心,這是自然的成長學習;孩子願意問,也是最佳的學習切入點。但大人們太容易因為孩子反覆的問題而心生煩躁,也很輕易地因為孩子喜歡或關心的事物與大人不同,而採取忽略或嫌惡的態度。
或許,孩子很多的問號是我們不會、不清楚也不感興趣的,但請試著尊重他的問題,肯定他的提問,接納他的反覆;並適時回答某些問題,也適時表達某些問題我們不知道(若有心,陪伴孩子一齊找答案更佳),以保留孩子問問題的動力與呵護孩子學習的意願。
二、以由淺入深的提問,回應孩子簡易的問題,讓孩子由回應中獲得他要的訊息
孩子會有很多問題,舉凡生活周遭視線所及的大小問題、學習時的課業問題、人際互動的問題…等等,當他們提出問題時,大人們可依自己的能力適時地選擇部分問題來做階段性的引導,孩子的一個問題,可以拆解成很多循序漸近的小問題,一步步地讓孩子回應每個小問題,最後讓他自己回應他自己的問題。這個歷程的引領非常重要,讓孩子學習從中逐一觀察或連結每個已知的現象或知識,讓孩子學習自己拆解問題進行推理,讓孩子從小就會自行探究問題。
三、以有趣自在的對話,引發孩子思考的習慣,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自然推論
若孩子不喜歡思考,許多的學習便會變得呆板而無趣,學習到的也只是死板板的知識,無法融會貫通,無法舉一反三,更無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思考的習慣是需要長期的引領與陪伴讓他養成習慣,最實用也是最簡易的方法就是從平時的對話開始,從平時的生活細節觀察對話開始。例如:在大樓裡搭電梯,同時有2座,我們按了向上鍵,我們會搭到哪一座呢?猜猜看?你為什麼會這樣猜?或許過程中我們無法找到答案,但無形中卻釋放了許多事一定有它發展與運作脈絡的訊息讓孩子知道,也讓孩子明白生活周遭瑣碎事都是不簡單的,透過觀察、思考與推論,會發現很多的智慧結晶與生活創意。
四、以定時定量的閱讀,豐富孩子表達的內涵,讓孩子逐一累積論述的能量品質
學習除了需要正確的態度與求知的動力外,閱讀習慣的輔助更是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不論是要觀察、發現、推理或提問,必須要能連結相關訊息,才能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對話,而這訊息的來源正是平時累積的閱讀能量。亦即說,孩子要有豐富的常識或知識背景,來支撐他的觀察、提問、分析、比較與發現,這樣的對話內容才會是有層次、有內涵的。所以,閱讀習慣的養成是學習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此外,口語的表達與寫作的練習亦是不可或缺、必須重視的能力開展。所以,平時在與孩子的例行對話中,應適時地給與其表達的內容進行一些回饋,例如:「你這樣說,不夠清楚吔,我不太能理解,可否再說一次?」,又或是「可不可以先告訴我事情的原因、經過,然後你遇到的困難是什麼?」諸如此類,讓孩子學習把話表達完整。而孩子的文字表達也應該以同樣的概念進行,讓他自己念一遍,陪他共同理解文句是否通順、以及如何表述會更清楚。
五、以不著痕跡的關心,接納孩子個別的差異,讓孩子用他的學習節奏開展潛能
孩子的先天差異是必然的,都是獨立個體,所以學習面臨的狀態也必然不同。所以當我們在陪伴孩子的學習成長過程中,必須接納孩子在過程中的種種好與不好、順與不順、懂與不懂,而這分接納是真誠而自然的。
由於每個孩子的喜好及擅長的學習方式都不同,大人們應該在平常的互動中適時觀察孩子的學習優勢,爾後在學習優勢的基礎上進行處事信心的建立、學習方法的習得、以及學習動力的維繫,讓孩子在他天生且獨特的成長序列中,穩健地邁開每一個學習的步伐。

最後,我們要陪伴孩子學習,就必須思考學習的核心意義─學習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能力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與選擇;也因為這個意義,學習就必須是終身受用的能力,而不是死記硬背的樣版知識。
Napat Jatusripitak所提列的五樣能力,都是舉足輕重的能力,希望透過筆者的關鍵思維與作法,讓你的孩子、讓你教的學生,都能從你的陪伴引領中,為未來的生活做最棒的學習準備。

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三大創新教學法,給孩子帶得走的能力

三大創新教學法,給孩子帶得走的能力
翁明達
本文標題係源自遠見雜誌2015八月號李雅筑、陳虹瑾之撰文,文中提及近年基層教師群為了讓孩子學到具體且扎實的能力,紛紛發動新的教學方法與思維,包含翻轉教室、MAPS、學思達、數學咖啡館、PBL教學和差異化教學等教學法興起,讓整個臺灣教學現場揚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狀態的發生,主因是這20年來由上而下的教改歷程,讓教師們感受到教育政策的紊亂與脫軌,讓家長看不到教育遠景,讓教師源不出教學動力,更讓孩子走不出現實的窠臼。加上教師地位的弱化、家長權力的抬頭、社會風氣的惡化,以及全球視野的高度拓展、公民意識的快速掘起與立足社會的優勢競爭等,讓「教育」這件事近年來常伴隨著各式風暴衍生議題,讓更多的人開始關心教育的核心價值到底是什麼?教育的實質作為應該要怎樣才是有意義的?而教育的目標最終應是如何?
循此,一場由教師主導、由下而上引領的教育革命正在全臺逐一蔓延,他們的方法雖然各不相同,但卻有共同的理想與目標:「以孩子為中心,教導帶著走的能力,而且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透過這些教師的共同激盪創意,願意具體實踐讓孩子真的從事「學習」這件事,讓教育現場終於不再只是抄黑板、啃書本、拚考試及寫評量這些事了。
其中,有三套教學法獲得最高的討論度,也最受外界囑目,分別是「翻轉教室」、「MAPS教學法」及「學思達教學法」。筆者從李雅筑和陳虹瑾的撰文中,從中摘取重要訊息,供還在摸索、思考或等待的教師參酌嘗試及運用。
壹、翻轉教室
一、源起:
1.翻轉教室的概念起源於2007年,是美國科羅拉多州洛磯山林地公園高中的化學老師,為解決學生缺課情況,錄製教學影片給學生回家看,之後學生在課堂上寫作業,結果成績大幅改善。因此,翻轉的意思就是將課堂的「知識傳授」和學生的「回家作業」順序調換。學生在看影片的時候,能夠掌握教材內容和學習步調,在課堂上則透過實作學習,而老師的角色,也從教導者轉為引導者。
2.台大電機係副教授葉丙成是臺灣這波翻轉教室教學法的推手。2013年,他開始在機率課上實行,成效極佳,之後他全臺演講,傳遞翻轉教室的價值。葉丙成點明,翻轉教室並非僅是教學順序的改變,深層的涵義是藉由有效教學和引導,讓每位學生能保有個人化的學習空間。
二、步驟:
1.課前:先看教學片,強化學習動力
翻轉教室教學法的最大變革即是要求學生在家看教學影片。老師可自行錄製或使用均一教育平台等網站影片,通常一支影片約15-20分鐘。葉丙成建議剛開始的前兩週,老師可以在教室內播放影片,先讓學生習慣從影片中獲得知識,之後再建立班級網路社群,要求學生回報觀看影片的進度。
2.課中:透過測驗討論,補充不足
經由課前的影片教學,課堂上便能經由測驗、寫學習單或作業等方式,了解學習狀況,進行即時補救。
3.課後:建立班級社群,促進交流
翻轉教室強調作業在學校完成,不過不代表下課後學習就停止。先前已建立的班級網路社群就是絕佳的交流天地。許多學生在課後仍然欲罷不能,在學習平台上討論熱烈,教師可依情況上去回答,或是將題目拿到課堂上討論,學習的時間不再被鐘聲給侷限,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學習。
三、備註:
1.教師每週在家製作15分鐘的影片,或使用目前有的教學影片平台。
2.學生在家裡觀看教師的影片,如果家裡沒有網路,則在學校觀看。
3.教室的時間用來寫作業,互動做實驗,更深入了解學習內容。
貳、MAPS教學法
一、源起:
1.MAPS教學法由南投爽文國中國文老師王政忠設計,他認為對於低能力且低動機的學生而言,只有先學會如何學習,課堂外的自學才會發生。他耗費四年研發MAPS教學法,目標是在國文課上學會「如何學習」,結果實施成效非常良好。
2.MAPS有四大特色。Mind Mapping(心智繪圖),是指運用圖像讓學生解讀文本;Asking Question(深度提問)是以脈絡問題幫助學生釐清學習方向;Presentation(上台報告)則讓學生驗證自學程度,課堂上皆由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亦即Scaffolding Instruction(鷹架補救)的意義。
二、步驟:
1.課前:形音義「貼貼」,課本變豐富
過往國文老師耗費許多精力在注釋和形音義上,王政忠首創形音義「貼貼」,在課前三天發給學生A4紙大小的預習單,並要求學生摺貼到課文中的相對位置。不僅課前預習變得有趣,學生也無形中念了課文好幾次。翻開學生課本一看,裡面貼滿了被折成小方塊的講義,宛如一本豐富的參考書。
2.課中:小組共讀,引導提問並發表
MAPS的課程步驟嚴謹,首先經由前測,了解學生在形音測驗上的表現,再透過暖身題、基礎題的提問,協助學生理解文章,學生再將這些提問答案繪製成心智圖,最後上台發表、小組互評。
特別的是,MAPS的小組編排採異質性分質。依照閱讀理解能力和上課表現分類,組內成員有ABCD四種角色,若A答對問題,紅利點數是一倍,D則有四倍,因此,程度好的教會程度差的,才能為小組帶來更多的利益。
3.課後:後測驗收,確保學習成果
每一課上完後有後測,確保學習成果。之後的自學成業是將小組共學完成的心智圖重新寫上,加上後測題目,成為一為篇篇的「學習筆記本」。
參、學思達教學法
一、源起:
1.學思達,是自學、思考和表達三個概念,由臺北市立中山女高國文老師張輝誠打造。
2.張老師經由了解北京四中的完全開放教室、日本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觀察大陸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的評審制度,以及在課堂讓學生試著當評審後,受到多重啟發,長時間思考著如何讓學生成為教室中的主角,進而提出學思達教學法。
二、步驟:
1.課前:老師備課,設計客製化講義
在上課前,教師備課第一步就是設計客製化、以問題為主軸的講義。張輝誠為了讓學生專注於文本,他設計講義的重點就是問題導向,將資料裁切成小段,所有文本剪裁成小單元,再搭配問題,方便學生在短時間內可以掌握重點。編製講義的功力正是成功關鍵。每個問題的設計,都有一份相對應的資料,讓學生試著找答案。
此外,講義的難度要循序漸進,以利學生由易而難、由淺而深,學習的層次提高到理解、應用。
2.課中:學生很忙,不停切換學習樣貌
真實的教學現場包括五大步驟:學生自學、思考問題、討論、表達及老師補充。具體來說,學生從個人低頭研讀、與小組成員討論、上台報告、回答教師追問的問題、甚至接受其他組的質疑與挑戰,不再是被動接收訊息,而是不間斷地「運動」。
3.課後:批閱、輔導,檢核思考深度
學思達強調「所有東西都在課堂上完成」,課後常見的教室風景是學生還不想下課,主動找老師討論,探討的是不再是「為何這題要選A」,而是申論、甚至辯論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答題。
課後透過觀看、批閱、輔導學生,皆能再次檢核思考的深度與寫作能力。

翻轉教室、MAPS教學法及學思達教學法,轉化過往以教師的教為唯一重心的教學現場。再結合教育社群、公開觀課及共同備課的教師專業成長作為,讓孩子在學習這條路上,有更多真實學習的機會。
敬愛的老師,請您細細思索這一年或這幾年來的教學脈絡,孩子在您的教學暨指導之後,真正內化且能產出的能力及思維到底有多少?筆者認為,這是教育人員必須共同來深思的。但也請記得,教學方法不必一味的模仿或一法通吃,方法的選擇、策略的搭配及教材架構的設計,必須參酌孩子現有的能力、教材的屬性、甚至教師的特質,最後再整合出一堂最佳的教學現場實務。筆者相信,只要您有心,一定是最棒的教學專家。

◎摘取文章出處:遠見雜誌2015八月號李雅筑、陳虹瑾之撰文(p.2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