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看到孩子成績不如預期時,您怎麼辦?

看到孩子成績不如預期時,您怎麼辦?
翁明達
評量是教師評估孩子學習概況常常運用的方法,尤其是紙筆測驗,更是每一個孩子最常接觸的評量方式,只是,當您看到孩子的成績不如預期時,接下來您會如何嗎?或是您該做些什麼呢?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常常可以看到爸媽因為孩子成績的低落而有不同的態度,有的大發雷霆,責備孩子的不用功,甚至體罰孩子;有的搖頭嘆氣,不知如何是好,叮嚀孩子要用心,否則好自為之;也有抱持成績不重要,重要的是健康、安全及快樂;還有無所謂的,對孩子成績不聞不問。諸如以上,不管您是哪一種態度,重要的是,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成績與我們的設想有落差時,我們必須做一些思考,思考孩子心裡的感受,思考孩子遇到的困難,思考孩子需要的協助,思考我們可以做些什麼,讓孩子在成長學習的過程中,依然能維繫對學習的熱情、動力與對自我的信心。
筆者認為有幾個角度是我們可以思考並試試看的:
一、孩子的學習成就是孩子應該承擔的責任,爸媽的責任是陪伴和協助提供資源
孩子應該為自己的成績負責,因為這是他的學習,也是他作為學生應自我承擔的學習結果,我們不應該讓這成績變成是爸媽的責任,而這樣的認知建立或價值調整,應該在孩子剛開始進入學習系統時,我們就必須讓孩子清楚的知道他的責任。
而爸媽的責任是陪伴及協助孩子學習。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協助檢視書寫品質及錯誤,給孩子一些提醒及建議;在孩子隔天要考試的時候,營造複習準備的空間、時間及氛圍,甚至可提供一些學習單、評量卷或參考資料,讓孩子練習及複習,陪伴孩子一齊用功,孩子複習課業,大人則投入閱讀。
二、讓孩子說說對這個成績的感覺,並嘗試讓他自己說出需要什麼樣的協助
孩子的成績是孩子的責任,因此當孩子的成績不如預期時,我們應該讓孩子思考這個成績所表達的意義,也釐清每一個未答對的原因為何:是不懂題目在說什麼?不懂老師教的內容?記不住老師教的方法?又或是粗心錯了?還是不知道原因?
這引導孩子自我表述感覺的歷程中,我們可以愈來愈理解孩子的個性、學習態度和能力;而透過這更多的理解,我們就容易引導及試著讓孩子發覺他自己可能需要一些幫助或是一些自我小心的細節,讓孩子更懂得如何關照自己的學習。
爸媽可以協助孩子學習的方式很多,例如:在家陪同作業書寫或學習指導,協助搜集及提供適宜的考前或平時練習,引進合宜家教或陪讀人員或請安親班協助,又或是只要提醒孩子需再細心的點在哪裡就可以了。
三、接納孩子情緒,思考孩子的真正需求,並陪伴度過學習困境
孩子有沒有勇氣接受挫折,爸媽的態度是關鍵,若能在孩子遭遇挫折的當下,給予適當的關心與等待,孩子就會具備接受挫折的勇氣及承擔挫敗的責任。因此,我們必須能接納孩子的情緒,而接納情緒前,更必須先整理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能理性、客觀的看待這個遭遇挫敗的孩子,以及思考孩子的成長及學習需求到底是什麼。
或許這情緒的調整及管理是不容易的,但是當我們自己都不願意努力時,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孩子要積極努力呢!而且,我們不是也痛恨早期教育現場老師的高壓及體罰嗎?為什麼要讓我們自己變成像以前那樣的施暴者?我們應該是要當孩子學習的啦啦隊,瞭解他及感受他,而不是讓孩子因恐懼而不敢出聲,繼而喪失了學習的信心與動力。
四、以同理的態度看待孩子的學習及成長,感受學習的困境
現在的我們在看待孩子學習很多事的時候,總覺得這麼簡單都學不會,一定是不認真、不用心與不用腦。但筆者請大家回想自己小的時候,真的都這麼厲害、一點就通嗎?許多事一學就會、一講就明白嗎?真的,大家都忘了,小時候的我們也是學得很辛苦的,還常常被打呢!
成績已經不如預期的孩子,其在學校一定也會受到老師的教學關注或個別指導,但現在孩子要學習的內容真的很多,可學習的時數又較我們小時候少。若已經有些跟不上了,後續的學習及補救真的只會更辛苦,因為前面的還沒有完全學會,新的內容又要加進來,所以,遇到這樣的孩子,我們必須更心疼他們的學習歷程,感受他們的痛苦。

最後,筆者要說的是,這世界上有許多遠比成績更重要的事:幽默、創意、自信、分享、同理心、抗壓和調適挫折的能力……,也就是一種正向、健朗的態度,而這種態度是可以在親子關係及師生互動中讓孩子習得的。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成績不如預期時,除了我們的陪伴與孩子的努力之外,有時候轉念思考孩子的人格養成、生活能力、友善人際與開闊胸襟,也是孩子另一種的成就方向,他的未來仍會充滿著無窮的希望與成功的契機。讓我們共勉之!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捷徑並不存在

捷徑並不存在
翁明達
學習之路沒有捷徑,只有踏實、確實、落實的辛勤耕耘,才能擁有甜美果實的可能。
學習本就是不斷地面對挑戰與習得的歷程,但人們總想在輕鬆的狀態下獲得成功的果實,殊不知這樣的果實常常是禁不住考驗的,也代表著當遇到困難時,成功的機會就會因能力的不確實而降低。
所以,親愛的老師及家長們,在陪伴孩子學習及成長的歷程中,每樣事物的接觸或能力的學習,我們是否有確實的掌握到孩子學習的狀態,是否能落實每個環節的扎根,讓孩子的能力一層一層的推疊、一級一級的爬升,這是我們引領孩子成長及學習時,必須重視的基本要素。
現在孩子的挫折容忍度是較缺乏的,學習的意志是稍嫌薄弱的,專注力與持續力也因3C的提早介入影響更是令人操心;再加上現在孩子生的少,家長對孩子的疼惜與包容是無比復加的大。所以,孩子要確實培養足以自立的生活能力、或面對問題的解決能力、或其他各項優勢的競爭力便顯得相當不易與困難。因此,在孩子成長學習歷程中,我們必須重視基本功夫的扎根,完善關鍵的基礎能力建構,讓孩子的能力和素養都能更確實的習得與滋養。
筆者認為下列是首重的基本功夫:
1.生活自理的能力
孩子能自我照應生活細節,穿戴好衣服,檢查學用品,保持衛生,整齊收納、守時守分等,這些都是孩子的基本成長課題,大人們要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負責,不要當100分的萬能家長,而要做個陪伴孩子成長的家長,讓孩子學會生活的基本能力。
2.專注聆聽的習慣
聆聽的功夫,理應是最簡單的,因為只要「聽」就可以了,但我們的孩子缺乏耐心,專注力也不足,讓聆聽這件事變得需要指導與學習。我們應該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尊重的聽」的態度,能專心聽別人的話語,能耐著性子把別人的話聽完,能以表情(眼神)表示你正在聽,也能適時地回應聽到的訊息,這一次又一次的叮嚀提醒,就能讓孩子養成聆聽的習慣。而習慣這件事,一定是在孩子年紀愈小的時候建構越容易。
3.重點摘取的能力
當孩子在面對人與人的談話,或是文章的瀏覽時,是不是能摘取到談話或文句的重點,是非常需要關注的。有許多人常常言不及義或習慣斷章取義,都是因為無法掌握事情談論或文字表述的重點,造成誤會或是窘況。所以,我們必須透過一些機會去輔助孩子重點摘取的能力,例如:洞察孩子對於爸媽或教師的話語是不是真的理解、陪伴孩子瞭解看到的文字內容是在表述什麼、與孩子共同討論新聞播放的主題是在探討什麼,只有一次又一次的演練學習,孩子的能力才能穩固扎根。
4.文字表述的能力
文字的表述是不容易的,不只是孩子,就連很多的大人都覺得困難,但這項基本功夫卻是非常的重要。然而,要有好的文字表述能力,必須從最基本的造句要求起,完整的主詞、動詞及受詞,再加一些形容詞,讓一句話能完整及有情有理的敍說。日記、週記或作文的練習,若能透過一些生活經驗及師生或親子間的對話,給予孩子一些想法,讓文字的堆砌描述有一個主題內涵或一個價值重點,這樣的文字表達就能具備一定的品質,而孩子對於寫作也比較不會感到恐懼,孩子的文字表述能力也能逐步開展。
5.團隊合作的素養
生活是人與人的持續互動拓展而成,因此人際關係的建立及與人合作的素養就顯得非常重要。孩子必須學習與人相處、與人共事、與人合作,所以從小就該讓孩子參與團體生活,體會別人的需求及情緒,理解他人的不同個性,也發展與人互動的合作模式,或許過程中難免會有小磨擦,但大人們應給孩子心靈的接納,與肯定、鼓勵、要求他繼續參與團隊的互動合作,以破除個人的嬌衿與自我中心,形塑團隊合作的認知與習慣。
6.樂於嘗試的勇氣
嘗試是需要勇氣的,是一種成長態度,也是熱衷學習的動力源頭。呵護孩子對外在世界的好奇心、保留孩子問的勇氣、以及習慣參與的熱情,都是我們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要用心面對及經營的。或許每個孩子特質不同,我們能協助的引導也有限,但絕不能輕易抹殺孩子想體驗的那份樂趣,尤其是內向的孩子,我們更要不斷地鼓勵與支持,才有可能讓孩子踏出第一步,甚至第二步,也才有可能成功及學習的機會。
學習本是一件快樂的事,但扎實的學習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學習的過程中,每一個基礎能力的習得,會是下一個學習的基點;每一項能力的建構,會是許多學習歷程累積的成果。因此,只有讓孩子一步一腳印的學習,成功的大門才會為孩子而開。

親愛的老師、家長,我們不用過度擔心孩子在學習歷程中遭遇到困難及挫折,我們必須思考讓孩子在可接受的挫敗中汲取經驗,讓孩子有機會從一些小成功中獲得成長的喜悅,因為成功是沒有捷徑的。只是,別忘了在孩子逐步扎根的學習歷程中,我們必須發揮隨時在旁的陪伴及努力的支持,讓孩子的學習能有效的奠基,以及有意義、有價值的深化。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破除框架

破除框架
翁明達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太多習以為常的習慣(慣性、慣例)束縛著我們待人處事的因應與決定,也有太多個人的知覺和經驗左右著我們的價值選擇和生活樣態的參與模式。換言之,我們根本都在自己設限的生活圈裡打轉,讓我們的思維、感知及生活變得狹隘而不自知。
無論是自己的生活或是對孩子的期許,我們都是墨守成規的遵照傳統或社會價值來決定我們的下一步及因應的態度和作法,而這樣的歷程無形中也限制了我們自己的自主性,只活在他人建構的框架下過他人為我們設限的生活。因此,筆者擬藉此文提醒所有夥伴,學習拋下過往看事情的角度與習慣,學習接納更多事物的新眼光,重新喚回對每件事、每個人的參與熱情與想法,讓自己有個不一樣的思維、見解與開始。
教育現場也一樣。學校的教育體制有太多的設限,無論是目標、設施、課程、教學、教材、評量、組織運作及人員進用等,都充赤著如加工廠自動化作業系統般的制度及思維,讓許多保有個殊性的孩子適應不良或一再學習適應。或許實驗教育三法的通過,讓教育現場注入另一種活水,也提醒所有人試著重新思考學校教育的價值。但是,在現有公立學校的教師教學思維與學校辦學體制中,要轉化成實驗教育的學校豈是想改變就能改變、想轉化就能轉化。
事實上,教育孩子或引導學習這件事,真正的關鍵重點不在體制,而是「人」的因素,就好比我們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給某某老師教,因為這位老師的專業、風格和溫暖會讓我們有所期待與信任。所以,只要我們願意改變對教學的想法,釐清教育的價值,選擇合宜的方式,尊重孩子的自主,是不是實驗教育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學校老師與行政夥伴們是不是還在既有的傳統教育價值框架上進行封閉的教育作為,才是我們需要擔心與關心的。
孩子的學習應該是可以多元發展選擇的,學習的內容也應該與生活相結合,重視態度的建構,重視能力的養成,也重視人格的發展。我們很習慣的被政策、制度或規範給制約了,但其實這並不會過度影響我們的教學思維,反而是我們的專業知識完不完整、思考面向周不周延、角色同理有沒有做到等等問題,讓我們的行政或教學作為被侷限住了。
因此,「破除框架」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有的思考,也只有不斷挑戰框架的設限,我們才有更多發展空間的可能性。進而帶給孩子更多的學習機會與元素。至於如何破除?提供幾個思考點供夥伴們參考。
1.放下執著念頭,調整看事情角度:思考基點的不同,事物的狀態可能會有180度的轉變,所以,重點不是在眼前發生的這件事,而是在於自己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發生及源頭,進而掌握實質重點。
2.思考可能機會,打破現狀:在探究事物時,不應先存成見,需先觀察及瞭解事物全貌,並嘗試從框架外來看框架內,許多時候就會呈現不同的風貌,也會有不同的思考結果。
3.建立自信心,接受每一個經驗:每一次破除框架的策略選擇,總是容易擔心後續的結果與衝突,而學習與契機就是這麼一回事,透過一次又一次不同經驗的積累,豐碩自己的羽翼,也活絡每一個機會點。
4.豐富見聞,拓展思考訊息:透過大量且多元的閱讀、聆聽與學習,能開闊更多的視野,提供更多思考面向,也能更有效的掌握關鍵訊息,制定更有趣或更有意義的策略方針。

各位關心孩子、關心教育的夥伴,在現代拘謹且深受束縛的行政體制與價值思維下,我們必須學習讓每件事都重新再次思考,思考對人的價值,思考對孩子的個殊性,思考每個歷程對孩子成長的關鍵影響。如果我們愛孩子,也愛自己,我們都應期許自己突破既有的框架,為未來爭取更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