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請協助找出孩子在團體中的存在價值

請協助找出孩子在團體中的存在價值
翁明達
看到孩子們在課堂上的小組討論或工作分配歷程,總是有人承擔得多,有人負責得少,當然也有人就像路人甲似的事不關己,不參與討論,也不願意付出。這樣的景象在我們的團隊學習或群體生活中是常常發生的事,也是我們不得不警覺及思考如何協助這些像路人甲的孩子們。
孩子本身存在著與他人不同的個殊性,因此在團體中的學習與生活本就會發生各式各樣的相處火花,順著孩子的個性特質與能力取向,讓每個孩子在團體中有著不同的扮演角色,是我們在陪伴孩子成長時要留心關注的事。例如:有沒有孩子被冷落、被孤立、或是被排擠?又或者孩子自己本身的特立獨行與參與動機薄弱,讓他選擇了自我放逐與抗拒群體互動?我想,不管原因為何,身為陪伴孩子成長的我們,勢必要審慎思考此一景況,帶領孩子走出心結,開展潛能,發揮特長,並扶持孩子與他人合作的情緒,融入團體的互動關係。
在團體合作及分工的任務中,通常需要各種不同特質或特長的成員,包括:具備領導特質可以整合帶領小組運作的人,擁有繪畫專長可以提升成品美感的人,善於口語表達能負責口頭報告的人,習於操作資訊設備或擅長資料搜集的人,具有邏輯推理、分析統整的人,能營造團隊愉悅氛圍或能串連他人互動的人,以及沒有特殊專長卻願意花時間、費心力做苦差事的人……有這些不同角色別的成員,團隊的任務才能有效及有質感的達成。所以,團體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有存在價值的,即使只是幫大家倒水、說笑話、做雜事,對團體都具有正向意義的幫助。
讓孩子知覺自己存在的價值,也讓孩子覺察自己在團體中可扮演的角色,會有助於其能力的延伸拓展與心性的穩定開展。所以,我們應該細膩觀察當孩子在外頭與一群孩子同樂時、當孩子在學校與同學共同學習分工互動時,其在團體中所擔任的角色與同儕間的互動形式,讓孩子能在群體中透過團體的力量讓自己變得更有能量與自信,也因為我們的關注與提醒,讓孩子能成長得更愉悅與自在。

談論「存在價值」議題,其實是一件令人憾慨的事,好像沒價值就沒存在必要是的。其實,這句話只是在提醒每一個人,在家裡、在學校裡、在任何的團隊裡,每個人都應該參與並擔負起部分責任或是事務,而不是只是靜靜的等待別人為你服務或是習慣讓自己處於獨處的角落。讓孩子從小就學習懂得參與、分享與承擔,對其未來人生開展會是最大的人際助力與最有效的人際互動。讓我們共勉之!

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義方【額滿】囉!

義方【額滿】囉!
校長 翁明達
各位敬愛的家長,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義方經過多年的用心扎根及努力耕耘,終於獲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在10647日公布為106學年度一年級額滿學校,足見義方課程的精緻有品、教師的專業有度、以及校園的生態有機,已獲得多數家長的認可與行動支持,讓義方成為北投區第3所額滿學校。
義方全校雖然只有12班,但小校經營的溫暖、溫馨與適性的個別照護,更能讓所有的孩子獲得最飽足的學習饗宴及最愉悅的學習歷程,讓孩子喜歡學習、喜歡學校,也在愉快的體驗操作課程中,建構實際有用的生活能力與提升未來升學及職場的競爭力。
義方擘劃【開闊宏大的校園環境,能擴大學習氣場,呈現多軌經營】
義方校園寬敞,能充分活化孩子學習動能,深化孩子宏大思緒。設施包括溫水游泳池、室內籃球場及羽球場、戶外躲避球場、田園種植區、果樹區、生態池、攀岩教室、視聽教室、圖書館等各式學習空間與專科教室,能充分提供多元學習需求,建置豐富學習情境。
孩子學習的教室面積更是傳統教室的1.52倍大,一半磁磚地面,一半木製地板地面,教室功能多角規劃運用,讓學習場域不再狹隘,讓學習環境舒適合宜。
義方整備【多元開展的課程模組,能兼顧學習需求,展現多樣價值】
義方課程推動採雙軌並進,厚實各科領域的「學習力」教學,也兼顧發展以體驗與操作為主的「探索力」學習。
義方深具特色的主題課程包括田園食農、游泳救生、營養教育、表演藝術、偶戲操作、科學遊戲、悅讀愛閱、步道郊遊等多項縱向學習課程,提供孩子多元的參與及體驗,豐富孩子的學習脈絡,創發孩子的創新能量與建構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外,學校亦積極落實生活品格教育,各式社團的多角經營,活絡節慶的氛圍體驗,以及規劃多元才藝的發表機制,讓孩子的生心靈都能獲得充分且健全的開展,順性潛質,提供自我實現的機會與能量。
義方傳揚【融洽溫馨的親師互助,能活化學習熱度,體現和諧共榮】
學校非常重視教師與家長的互動與互助,無論是校務發展方向、行政運作支援、課程活動協助、以及班級教學合作,學校都能充分獲得家長們的支持與協助。也因為家長們的信賴,讓教師們更有活力與拼勁積極深耕孩子們的學習內涵。
合作融洽的親師關係,溫馨有愛的師生情緣,共同營造出和諧共榮的義方校園溫煦氛圍,讓孩子的成長、孩子的學習,在親師無私的合作互助下,獲得最大的開展與突破。
【歡迎您來瞭解義方】
最後,義方期待您與您的孩子共同來瞭解義方、認識義方,並加入義方這個大家庭。謝謝您!


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如何培養孩子的思辨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思辨力
翁明達
從我們有意識開始,我們就在許多選擇中不斷的做決定。吃什麼、做什麼、看什麼?或說什麼、玩什麼、計較什麼?當然也包括許多人生重大決定:念什麼學校、選什麼科系、要不要和他/她成為男女朋友、是不是該結婚了、以及對孩子的教養方式、要讓孩子學什麼……等等,都是在自然狀態且時間來到時,當下便做了決定。其實,生活中每一件事情幾乎都要做決定,而且這每一個決定,都或多或少影響著下一個決定,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習性,影響著未來的發展歷程,也影響著每一件事的成敗關鍵。因此,如何能做合宜且正確的決定,是一項需要被積極關注且要重點培植的能力,而這能力便是「思辨力」。
「思辨力」是思考、分析、辨識、以及說明論述的能力,包含邏輯思考、分析統整、語言表達等一般人認為的上位能力。這些能力看似深奧,卻時時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用發生;這些能力看似先天具備,其實後天的理解學習更是能力提升的關鍵。一個有思辨能力的人,看事情的角度會是多元多面向的,不會只有一個觀點;而透過不同面向觀點去分析事物本質,方能有效釐清深藏在事物表面下的核心價值或議題內涵。
親愛的家長,孩子思辨力的養成是需要從小就受到關注與逐一建構的,讓孩子有思考的習慣,有汲取資訊的管道,也有機會透過與大人對話進行思路的釐清、整理與調整,讓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思辨學習中,能具備厚實而清晰的思考力與判斷力,進而厚實思辨力。因此,筆者擬提供些許觀點及方法給所有家長,讓孩子的思辨習慣與思辨能力能在日常的生活學習及解決問題中逐步建構及提升,讓我們的孩子能擁有更充沛的判斷問題能力與解決問題視野。
一、擴大與參與孩子的學習經驗與汲取資訊的管道
要理解事物或對事物有感覺和想法,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讓孩子對這些事物有實際的參與經驗或訊息接觸,所以,擴大孩子的生活體驗與學習經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讓孩子寒暑假參加各式營隊、讓孩子假日多去郊外走走、讓孩子多一些參觀或體驗各項展覽或特展活動、讓孩子有機會與其他孩子多一些不同方式的互動、讓孩子多學習一些才藝技能…等,都是豐富孩子生活經驗的重要媒介,也是讓孩子有機會可以從學習與活動中獲得體驗、體會、感受與想法,以豐富人生的歷練,尋求對事物的更多理解。
然而,並不是每一個家庭都有經濟能力或充足時間提供孩子多元管道的學習體驗及參加機會,但家長仍應積極思考並透過多元的訊息流通管道來豐富孩子接觸各項議題的訊息,包括各類書籍的廣泛閱讀、報章雜訊的訊息瀏覽、電視新聞的觀點指引、以及大人各項經驗的口語傳承等,也是另一種非常有效汲取訊息的方法,讓孩子在面對各項事物或展望未來生活的同時,能有基底的事物認知作為判斷的基模,讓每一個訊息的解讀及判斷都不至於偏差許多。
二、增加及提供孩子的思考面向與口語表達的機會
我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通常是不算少的,只是這些時間我們是否做有意義的運用?除了藉由陪伴讓彼此的親子關係持續加溫外,是否也能讓孩子在彼此的口語互動中獲得更多的成長能量與自我學習的機會。
天南地北的聊,是我們在與孩子互動中常常發生的事,聊學校的生活,聊同學間的事,聊天氣,也聊新聞,這些事的存在與周遭生活環境的樣貌,都能提供許多有趣或有意義的點,讓我們有機會與孩子進行深度的對話與討論,哪怕只是短短的三言兩語都沒關係,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具備這樣的覺察。透過這些覺察的發現,可以讓孩子逐一明白生活中的各項事物都有令人感到特別或是有趣的地方,當然也會令人洩氣、感到困難、很難理解的部分;而親子對話的口語互動,更讓孩子不斷的學習與嘗試把事情及想表達的觀點說清楚、講完整,這樣的學習刺激是很自然也很重要的家庭教育中的一環喔!
三、引領暨培養孩子的宏觀思維與細膩觀察的習慣
讓孩子把思考變成習慣,是刻不容緩、重要的養成教育;讓孩子提升思考的層次,則是成長階段需要被重視的學習內涵,而細膩的觀察便是最好的思維工具之一。
習慣是潛意識的一種慣性想法或行動。認知神經科學專家洪蘭教授特別提及:習慣是不自覺的行為,要改掉習慣需要毅力,也要不時的提醒自己;大腦就像一片草原,本來沒有路,是經驗在闢路,走路會把草踩平,走的次數愈多,路就愈平、愈大條,最後就形成習慣。亦即是,要改變一個行為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新的習慣去取代舊的習慣。你必須在大腦中另闢一條新路,每天去走它,不讓草長出來,走久了以後,新路就會形成;而舊路因許久不走,就會被草淹沒,最後就看不見痕跡了。
所以,我們必須常常提醒自己要即時引導孩子思考,對話中多一些問號,久了孩子自然就會養成思考的習慣;我們也必須協助建構觀察及思考的角度,久了孩子自然就會模仿運用。舉例來說,在生活中我們會常常看到許多場景或是遇到許多事,但我們為了豐富孩子的知識和視野,常常就直接跟孩子介紹這是什麼、那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會這樣,這個歷程是對的,也是必要的,但若能在某些時刻(您確實理解這些訊息且有把握的時候)換一下對話的文句,如:「你看到/發現了什麼?」、「有沒有特別/不一樣的地方?」、「為什麼/怎麼會這樣呢?」、「和我們以前所知道/看過的○○有什麼不同?」、「你覺得呢?」…等疑問句型來引導孩子進行思考,讓孩子漸漸培養思考、觀察、訊息連結、比較分析、推測、邏輯推論等習慣,讓孩子把這些思辦的歷程變成是一種常態的行為。

最後,筆者要提醒的是:「思辨力」是未來區分「領導創新者」與「追隨者」的一項重要能力指標。在現在及未來皆如此不安定的工作環境與工作選擇裡,讓孩子具備思辨的能力,擁有汲取大量資訊或閱讀的習慣,加上有條不紊的口語或文字表述,相信孩子的每一步都會踩得扎實而有價值,孩子的能量會更有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