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孩子是父母的縮影

孩子是父母的縮影
翁明達
筆者始終認為「家庭教育」對孩子待人處事態度的影響是遠遠大於「學校教育」的。因此,當我們發現孩子一些脫序的態度或行為時,我們可能要先回歸思考陪伴在孩子身邊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阿公阿嬤姑姑阿姨或其他大人,平時在與孩子互動應對時所採取的相處方式與言語互動內容,才能明確理解孩子為何會有如此讓人憂心的言行發生。
猶記得小妤在童年階段,生氣時習慣性地對旁人大聲吼叫,經觀察發現,原來照顧她的奶奶就是常常這樣大聲罵她,所以她也習慣以這樣的方式來回應她的情緒;而小詩是個愛漂亮的女孩,從小媽媽就是每天幫她打扮得美美的,也一直告訴她一個女孩漂亮外表的重要性,結果造就了小詩每天都要花很多心思在自己的外表裝扮上;阿弘則是習慣用暴力來解決與同學的不愉快,追根究柢,他是在爸媽鞭子下長大的孩子;安安是每天上課遲到精神不濟的孩子,因為他要和媽媽一起看電視,所以天天晚睡,雖然媽媽要他早點上床,但他說為什麼大人可以晚睡看電視,而他卻不可以,最後媽媽順應了他。以上諸如此類上一代作為影響下一代行為的事件,不勝枚舉,連孩子翹腳看電視、邊看電視邊吃飯、開口就是不文雅的語助詞等,都是值得我們大人深思如何與孩子互動才是合宜的問題。
孩子是有樣學樣的,筆者聽過「看到這個孩子,就可以大略知道他父母是什麼樣子」這樣的一句話。心理學家認為,看一個孩子怎樣玩洋娃娃,就可以知道他()的爸媽是怎樣對待他()的。如果一個小女孩在自許是洋娃娃的媽媽時,對娃娃是用命令、恫嚇,那麼大抵可知她的媽媽就是如此的對待她。這提醒著我們,當我們在看待孩子的負向行為與態度時,我們自己在同一件事上又會是什麼樣的行為和態度呢?我們習慣指正孩子的不是,但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是如此而不自知?孩子從小就依附在爸媽的身邊,無論是親密的互動或冷默的對待,爸媽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時時讓孩子深刻的感受到良善或不安的氛圍,也會一次又一次地烙印在孩子的腦海裡,進而形塑了孩子的外顯個性,也造成孩子不同的心性與特質發展,最後養成了如同父母縮影的行為舉止,而這就是我們一再強調的「身教」。
父母愛運動,孩子必定體力充沛、愛探索;父母性情溫和,孩子必定情緒穩定、容易相處;父母較少挑剔,孩子必定寬容有度、不易抱怨。同樣的,一個孩子性情急躁喜歡對抗,很可能是因為父母一方遇事缺乏耐心、不冷靜;孩子自卑的背後,也一定有位自我價值感低下,不得不靠指責、批評別人獲取心理補償的爸爸或媽媽。
各位敬愛的家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與父母的關係是最為密切的,尤其是在嬰幼兒和兒童時期,孩子的腦力發展迅速且多變,模仿能力強,可塑性高,因此,孩子的生活習慣、言行舉止、處事態度與價值觀等,莫不與父母息息相關。
孩子是一面活的鏡子,是我們的縮影,天天擺在面前供我們反照、省思。所以,我們應該隨時檢視暨修正自己的處事態度,儘量掌控自己的應對情緒,如此才能更有效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的生活態度與正確的價值觀念。
讓我們相互提醒,一同為孩子的未來而自身觀照與扮演好以身作則(身教)的角色。
【附註:】節錄一段美國作家、在野教育家Dorothy Law Nolte發表於1954年的作品《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的文字。98年在美國出版,99年被翻譯成日語暢銷日本,受到廣大日本家長和教育界的愛戴。
如果孩子時常在受到貶低中長大,他就會成為貶低別人的人。
如果孩子在尖酸刻薄的家庭中長大,他就會變得粗暴。
如果父母用不安的情緒教育孩子,那麼孩子也會變得情緒不安。
如果孩子在被憐憫的環境中長大,孩子就會感到自己很悲慘而沒有信心。
如果家長老是看不起自己的孩子,他就會變得靦腆、萎縮。
如果家長老是羨慕別人,那孩子也會變成羨慕別人的人。
如果孩子老是受到斥責,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
如果我們去鼓勵孩子,孩子就會充滿自信。
如果以寬廣的胸懷去對待孩子,孩子就會變得心胸寬廣、寬於待人。
如果你經常誇獎孩子,他就會被教育成一個開朗的孩子。
如果你去愛孩子,孩子就會學會去愛別人。
如果你肯定孩子,孩子就會懂得自愛。
如果你能直視孩子,孩子就會變得更加努力。
如果你教育孩子與人分享,孩子就會學會體貼別人。
如果父母正直,孩子就會懂得正直的重要。
如果公平的對待孩子,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有正義感的人。
如果我們溫柔體貼的養育孩子,孩子就會成為一個和善的人。
如果我們守護孩子,孩子就會成為一個堅強的人。
如果孩子在溫馨和睦的家庭中成長,孩子就會覺得這個世界無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