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砭國教問題
翁明達
就在「12年國教」即將登場時刻,筆者不相信這波強勢變革會為這塊土地上的孩子帶來多大的教育幸福,因為若干根本問題並未被釐清及面對,根本問題未解決,再多的作為都會受到侷限及干擾,再好的前瞻理想與良善政策也會變得枉然。
一、教材太多─這是你知、我知、大家知的嚴重問題
從筆者小時候到現在(筆者已經48歲啦),每週實際上課的學習節數事實上是變少的(如以前星期六要上課,現在不用),但現在的孩子被規範要學習的教材內容非但沒有按比例減少,甚至加入更多的重大教育議題及各校特色課程,讓所有的學習歷程都被擠壓。而這擠壓的學習歷程,對教學者而言,根本就很難由淺入深、由簡而繁的逐步引領孩子去建構知識與經驗體系;老師只能以快速的教學模式來處理學習教材,才有餘裕時間來應付其他要融入的議題或是額外增加的學校特色活動。這教材過多問題不正視,教師的活化或有效教學一定無法落實。
二、智育掛帥─掐住國高中教育正常發展的咽喉
國九會考、高三指考,這二項影響孩子就學選擇的重大考試,事實上已掐住國高中的課程規劃、學習氛圍及內隱態度,因為家長及老師們都希望孩子能有個理想的進階學校,這是展望未來的思維使然,也是不爭的事實。這樣的升學方式,讓學校的發展一定會變得畸型,希望能符應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思潮,與生活相結合的學習生活,但又必須積極強化孩子們的學科分數,讓孩子在決定未來的考試中能有理想分數。這樣的機制,學校一定難為,更別期待兩端都能做到極致、滿意,那是癡人說夢。
三、教師問題─許多教師仍是填鴨及教書匠的角色
教師是教育是否成功的最重要關鍵,教師的教學思維及課程設計、班級經營的方法與用心程度、對學生發生狀況的處理因應、對班級氛圍的營造…等等面向能力的好壞,都深深影響孩子們在校的成長及學習。可惜現在有太多老師已視教書是一件「我有做就好」的事,無法充分發揚因材施教的教育核心價值,也沒有站在孩子高度看待學習這件事,讓教師的專業淪喪為口號,讓教師的教育專業形象及價值一日不如一日。
四、家長姿態─不是教育專業的家長卻常常在指導教育專業的老師該怎麼做
學校現場,有為數不少的家長會質疑老師的班級經營與教學,其實無可厚非,畢竟老師素質參差不齊,在為維護自己孩子學習權益及公平對待的同時,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每個班級學生人數畢竟不少,個殊性也大,教師在教學或狀況處理時難免未臻周全,但少部分家長會以高標準來檢視老師的一切作為,甚至以下指導棋方式來要求老師應該怎麼做。說實話,有時候真的很想請這些家長來學校代幾天課,感受一下班級經營及教學者的困境與無奈。真的,教育現場不缺個人理念與立場,缺的是如何彼此合作努力,來讓孩子變得更好;缺的是親師的相互尊重,讓彼此的互動更和諧、更有方向感。
五、3C當道─讓孩子網路成癮、思想偏差、專注力及情緒深受影響
手機、電腦、電視等數位媒介快速攻佔孩子日常生活時間,讓孩子沈迷在炫目、刺激的聲光效果及封閉的小小世界裡,這個現象,大人、小孩都一樣。我們可以在無數場合看到人手一機的低頭畫面,這樣的情景,深深影響孩子的學習動力,導致現在教育現場若課程的推動不與數位學習作連結,孩子的學習效能就無法展現。所以,當資訊環境愈來愈發達的同時,如何拿捏孩子使用手機、電腦及看電視的時間及頻率,會是整個社會發展風氣及成長內涵價值的重要課題。
六、學校不像學校─學校花太多時間在不必要的行政事務上
學校是教育場所,最重要的事物就是引領孩子學習並持續向上發展。在整個社會意識及家庭價值逐漸崩壞的現況,許多原本不屬於教育現場的事務,漸漸因應政策需求而納入學校推動;許多意識型態的信念價值,也要學校教育全盤接收規劃,讓孩子要學習的內容極度爆炸;再加上各個大大小小的業務評鑑及議題執行成果檢視,讓學校行政及教師群疲於應付這些因教育當局不信任所要產生的佐證文件或報表。
七、結語
「108課綱」正強勢牽引著高中職以下各級學校在學校整體課程架構上的規劃與設計,無論是部定課程的領域學習節數,又或是校訂課程彈性學習時間的特色課程發展,都在教育部制定的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網要中明確規範,期待學校端能強化中小學課程之連貫與統整,實踐素養導向之課程與教學,以落實適性揚才教育,培養具有終身學習力、社會關懷心及國際視野的現代優質國民。
但實際教育現場執行面的真相與困境,真的需要所有的上級部會及社會人群共同來關心與投入,讓問題突顯,讓問題獲得重視與解決。如此,才能在國教課程如火如荼調整修正及變革的同時,能確實有效的展現它的教育價值與核心理念,這樣的國家教育政策才能真正的讓孩子們受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