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挫折,阻礙孩子理想
但要讓挫折,淬錬孩子心志
翁明達
挫折的存在是必然,也是必要;但如何讓「挫折」這件事產生價值,就是我們必須思考及傷腦筋的部分。
人文主義、人本精神這十年來風靡且影響著教育界,加上少子化衝擊帶來的各項效應,讓我們的孩子從呱呱墜地開始就受到滿滿的關注與疼愛,擔心孩子受苦受挫、擔心孩子成長與學習不開心。但就因為這樣,許多孩子變得易怒、怯懦、逃避、不願吃苦、缺乏耐心與毅力…等各種讓人擔憂的情緒及態度表現,無形中也漸漸習慣對於有壓力、有負擔的事就直接說「不」,這樣的逃避景況,著實令人憂心。所以,適度讓孩子承受與面對挫折,是刻不容緩、也是值得關注的焦點議題。
「挫折」,是人的一種常見的情緒反應,可能會伴隨著失望、難過、焦躁或憤怒,尤其這樣的情緒反應是基於我們在從事一項有目標的活動或事物時,遇到障礙或困擾,致使目標無法達成而產生焦慮與挫敗的念頭。若我們沒能將這挫折經驗處理好,連動的是再面對相同事件的意願大幅度降低,且遇到類似情況就容易焦躁不安,自我信念也會逐漸喪失或認知偏頗。因此,如何看待「挫折」與從中汲取經驗,是我們要陪伴與引導孩子去理解的。
本文一開始就提及經歷挫折是「必然」的現象,所以,我們要讓孩子理解做任何事若碰到挫折是很自然的事,無需哀聲嘆氣,生活日常這麼多事,本來就不可能每件事都照著你的期待與理想,我們要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坦然面對。我們更需要提醒孩子的是,從這次的挫折中去找出挫敗的原因,看看有沒有機會或可能改變,這樣下一次才有成功的可能。
有些孩子在面對逆境或困難的事情時,通常會選擇放棄或退縮的態度,我們要協助孩子打開心中的恐懼枷鎖,把每件事都簡化成就是一個體驗或一件日常的事,做不好沒關係,重點是我們是不是已經盡力,而這盡力,就是我們要看重的重點。讓孩子學習為每件事自我負責,我們引領討論的依據是,不是結果成敗與否,而是檢視過程中孩子的付出及努力是不是值得我們肯定與鼓勵。
面對挫折,本就是一個涵養孩子心性、培植孩子承擔及勇氣的一個歷程,我們千萬不要因為怕孩子受苦、受挫而主動或自動幫他避免,因為這無助於他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開展,更容易讓孩子學會逃避現實。在孩子挫折容忍度已逐漸退化的年代,身為家長的我們不能再輕忽孩子在困境裡的想法與態度,一再的保護並不能換來孩子能力的養成,唯有側重這些機會,我們才有素材去協助孩子進一步的成長與學習,讓處事應變能力、積極應對態度與挫折容忍程度在一次又一次的淬鍊中逐漸厚實能量,讓孩子自己愈來愈有能力與涵養去主動挑戰未來的成長契機。
最後,「柔性堅持」與「寬心等待」是在孩子承受挫折時家長最好的陪伴態度。筆者相信,只要我們能同理孩子的心情,願意和他一起面對與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讓人開心的甜美果實,即使沒有成功,我們也歡喜承受或迎接這個學習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