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

105學年度校務評鑑自評表2-4

規劃完善的資訊教育方案
翁明達
本校配合教育部、教育局推動資訊教育政策,迎接資訊科技時代來臨,建構e化校園環境,規劃完善且切合本校條件的資訊教育發展計畫,營造數位服務暨e化學習校園積極建立及提升學生數位涵養及資訊科技運用素養培養其運用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資訊教育發展計畫的擬定與執行
()訂定資訊教育發展計畫
1.依據教育部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推動資訊教育工作計畫及本校中長程教育發展計畫,訂定本校資訊教育發展計畫。
2.目標
(1)提升師生應用資訊科技於日常生活之基本能力。
(2)積極推動並輔導教師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活動。
(3)協助培訓並輔導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製作並發展多媒體教材。
(4)提供學校擬定重大資訊發展計畫時所需之相關技術諮詢與資訊。
(5)研討資訊科技融入相關課程之實際內涵與方式。
(6)協助建立校園網路禮儀,強化應有之義務與責任。
(7)運用網際網路資源,豐富教學內涵。
(8)建立優質教學資源網,提供親師生優質網路環境。
3.執行重點
(1)充實學校資訊硬體設備,建立便捷與人性化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環境。
(2)強化教師運用資訊科技媒材融入各領域之教學能力。
(3)規劃三至六年級資訊教育課程,養成學生利用電腦及網路學習之觀念與能力。
(4)培養學生現代化的資訊能力。
(5)設置本校教材與推動教師進修資訊素養課程。
(6)設置本校軟體教材資源網蒐集各種教材資料,進而落實資訊融入教學。
(7)推展資訊風氣,共創數位化資訊共享。
(8)落實電腦化之基礎,達到教學資訊化、行政電子化目標。
(9)提升教師運用資訊科技於教學的素養,發展資訊化的課程教材與軟體。
(10)認識資訊的重要性,進而對資訊產生責任感,使用電腦資訊的正確倫理觀念,並尊重智慧財產權。
4.實施內涵
(1)學生資訊應用
1讓中年級學生瞭解電腦與生活之關係及簡易電腦之操作,以及英、中打字的練習、電子郵件的使用,並透過瞭解電腦網路的應用,學習網路資料搜尋與整理。
2高年級學生能利用雲端參與公共討論及線上互動,學習影像處理、簡報製作和多媒體軟體製作發表,強化資訊應用及學習能力。
3鼓勵學生參與各項資訊競賽活動,提升實際應用能力。
4加強對身心障礙及弱勢族群教學輔具之使用輔導訓練。
(2)教師進修研習
1透過所有教師參與校內外各類研習,以提高教師的電腦專業素養,讓所有教師能夠具備使用電腦之基本能力,提升教師相關電腦知能,利用資訊設備自製教材,進而建立個人、班級網頁,以增加與家長溝通之各種管道。
2活絡校園交流,辦理教學研討會或校際觀摩活動,建立群組學校合作,展現各校特色,帶動資訊教育發展。
3經常辦理各項研習活動,提供多元進修機會,讓教師能有效運用教學資源,以提昇教學品質。
(3)資訊融入教學
1教師能夠瞭解如何利用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及使用電腦網路,查詢課程教學所需之相關資訊。並在課程實際進行中能夠利用資訊科技,以輔助各科教學活動之進行,提昇教學成效。
2配合各項研習活動,提升教師使用資訊或數位相關設備進行教學活動之能力。
(4)校務行政
1有關學生、員工及各項教學資源均實施行政電腦化,並依學校行政架構及各處室職掌,配合臺北市校務行政系統實施行政電腦作業,完成全面網路化傳遞及運用,以提高行政效率。
2推廣並利用自製與校務行政內建之e化管理系統,例如:教室借用管理、線上報修與線上填報系統,線上請假系統提昇工作效率。並配合永續資料庫之持續建置,達成e化檔案管理,利於日後資料之統整與利用。
(5)設備更新維護
1每學年向教育局提出資訊設備汰舊更新之需求,以充實軟硬體教材。
2訂定資訊設備管理、借用及維護辦法,老師隨時登記並統計使用狀況。
3利用網路報修系統,隨時檢查學校資訊設備,上網報修維護設備。
5.實施方法
(1)依資訊課程標準,並配合電腦資訊的發展潮流與趨勢,訂定本校資訊教育課程教材,實施資訊教學,充實足夠的教學軟體與教學媒體,提供學生各種學習管道,使資訊教學多樣化、活潑化及生活化,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2)訂定電腦教室使用與管理規定,使教室的使用及管理制度化,提升各項設備的使用效率及延長使用壽命。
(3)依規定設置網路電腦教室及各項軟硬體設備,提供全校師生充足且良好的電腦教學及使用環境。
(4)建置校園網路與網際網路的連結,提供全校師生運用學術網路資源,瀏覽與搜尋各項相關資料或檔案,擴大生活視野,以掌握資訊科學的脈動。
(5)建置校園行政及教學網路,充實各辦公室與教師的電腦設備,推動校務行政電腦化、教學研究資訊化,提升行政人員及教師運用電腦處理事務與教學的能力。
6.預期成效
(1)提升學生應用資訊能力,能運用網際網路,藉以宏觀世界。
(2)透過資訊研習課程,提升教師資訊融入教學之能力並提升教學品質。
(3)行政電腦網路化,使校務管理更具效率。
(4)提升教師電腦專業素養,充分應用資訊科技,使教學更見成效。
(5)學生普遍能認知電腦相關常識,了解電腦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應用。
(6)學生能運用電腦輔助學習,預、複習課程或實施補救教學。
()行政團隊的充分支持與合作互助
1.設置資訊教育推動小組,主要業務為推動資訊教育進展、研擬本校資訊教育發展計畫及資訊課程實施原則,訂定本校學生資訊能力指標、資訊硬體採購規劃審議及資訊教育推動。
2.資訊教育推動小組由校長擔任召集人,教務主任擔任副召集人,成員包括各處室主任、資訊組長、教學組長、設備組長、事務組長、各學年主任及科任教師代表。針對本校推動各項資訊教育予以協助與支持、分享與成長,並決定資訊教育重大決策,以組織分工功能,獲得行政團隊支持與合作之效。
3.教務處協助規劃資訊課程發展,安排適當之資訊教師,並協助辦理資訊相關活動,以及資訊素養與倫理課程推動。
4.學務處及輔導室協助辦理法治教育與資訊倫理相關宣導工作。
5.總務處協助資訊設備採購及維護。
()落實資訊教育推動小組功能及運作
1.每學期定期召開資訊推動小組會議,討論本校資訊教育課程之發展及硬體設備增購、維護相關建議。另不定期視需求逕行召開會議,針對有關資訊相關議題進行規劃與討論;平時亦保持合作聯繫,分享資訊教育推動之心得與意見交流。
2.小組成員與工作職掌:
(1)校長:督導任務之執行、主持會議與重大議題之裁決。
(2)教務主任:襄助召集人工作執掌並協調各單位意見及監督工作之執行。
(3)資訊組長:負責日常事務之處理、資訊設備之申購管理及會議決議之執行。
(4)學務主任:負責學務處資訊教育相關之推動事宜。
(5)總務主任:負責總務處資訊教育相關之推動事宜。
(6)輔導主任:負責輔導室資訊教育相關之推動事宜。
(7)會計主任:負責資訊教育經費之支用核銷。
(8)教學組長:負責資訊教育課務之編排與教學活動之辦理。
(9)設備組長:協助資訊設備之管理事宜。
(10)事務組長:負責資訊設備之採購事宜。
(11)學年主任:出席會議並提供意見討論及決議。
(12)科任代表:出席會議並提供意見討論及決議。
數位化教材研發與推廣
()數位化教材研發
1.設置學校數位課程中心,提供校內各類數位課程教材彙整平臺,教師可自行設計內容,提供學生自主學習之管道。
2.採購全校授權之相關軟體,以提供教師製作多媒體教材。
3.各學習領域發展各領域資訊融入教材的製作與推廣,並上傳至學校網站,提供觀摩及教學使用。
4.建置義方影音網,彙整校內各項教學及課程活動之自製影片,提供點閱瀏覽及分享使用。
()數位化教材推廣
1.透過教師晨會及週三教師進修時間之專業分享,介紹數位化教材資源及運用相關訊息,提供教師教學媒介多元視野及參考資訊。
2.組織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針對數位化教材的運用及使用方式,進行多元探究及推廣,活化教學歷程,延伸更大的教學與學習能量。
3.完善班級數位教學輔助器材,班班配有單槍投影機,自然、英語及音樂教室亦裝設電子白板,便利教學教師使用數位化教材。
4.學校網站連結各項線上教學資源庫,提供教師教學媒材,協助教師教學設計。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應用與成效
()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1.規劃資訊融入教學研習,讓教師學習如何製作簡易多媒體教材教學,與如何融入教學,藉以強化本校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
2.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上網查資料、運用網路教學、單槍投影機、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等媒體工具應用頻繁。
3.為節省網頁製作時間,以Google部落格或協作平臺為基礎,讓本校教師達成班班有網頁,並以班級網頁增進親師生之溝通交流。
4.學生資訊課程,三至六年級每週排定一節電腦課,課程內容從基本的認識電腦、軟體運用到網路運用,以及生活上的資訊技能;每年結合電腦課程辦理學生網路查資料、網路閱讀、網路作文、電腦繪圖等課程活動,提高學生的資訊應用能力。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果表現
1.本校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人數比例達100%
2.整合各界辦理資訊教育活動之相關資源,提供全校師生參酌,並積極鼓勵學生嘗試參加,增加資訊應用機會。
3.資訊課程結合自由軟體進行教學,讓學生認識及理解線上便利而免付費的多元功能軟體,包含文書處理及影像編輯,提供學生未來的網路資源應用能力。
4.即時氣象站網頁提供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豐富的教學資源。
5.善用書商提供的教學光碟及教育局提供線上教學相關資源庫。
6.教師利用課餘間投入電腦研習,提升資訊能力,以融入教材製作和教學。
7.結合資訊、閱讀及領域教學,培養主動探索的能力,並發行網路版電子校刊。
8.設置E化教室,提供教師資訊融入教學應用使用。
四、資訊素養認知與實踐
()提升師生資訊素養認知
1.結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編擬之資訊素養與倫理教材,納入每週一節電腦課程架構中實施,確保教學內容及實施進度,建構學生使用資訊設備的正確觀念。
2.利用教師晨會、學生朝會及電腦課堂時間,不定期向教師及學生宣導各項攸關智慧財產權、資訊安全、個資、線上交友、網路霸凌、網路不當資訊及資訊設備使用觀念等議題宣導,強化全校師生資訊素養的提升。
3.透過學校日及親職座談機會,提供家長因應孩子面對資訊網路所可能遭遇之問題、困境及解決策略,有效協助健全家庭的教養功能及對孩子資訊教育問題的夥伴關係合作。
()落實師生資訊素養實踐
1.落實資訊素養教學,讓學生熟悉電腦操作與資訊使用認識的重要性,進而對資訊產生責任,尊重智慧財產權,並學習網路禮節,建立友善網路環境素養。
2.透過資訊素養與倫理網站教學系統,充分運用教材電子書、教學動畫及線上測驗,完善提供學生廣泛資訊素養議題,並落實觀念及認知檢核。
3.教師進行教學策略、班級經營及資源應用分享時,若引用他人或網站資料製作學習單時,皆能詳細註明引用出處,確保遵守智慧財產權的相關規定;並要求教師在製作教材或使用電腦時,務必使用本校採購之合法軟體。
4.本校電腦所有軟體皆取得合法授權,並宣導教師勿於公用電腦安裝非法軟體。
5.推廣自由軟體與免費軟體,以自由軟體取代商用與未取得授權但有實際需要之軟體,讓師生知道資訊的價值與選擇合法軟體的重要,並使師生在家亦可方便進行教學準備與學習。


105學年度校務評鑑自評表2-3

進行系統的課程評鑑與檢討
翁明達
學校課程發展的理念、規劃,需藉由教學活動的實施,以及定期進行檢核評估,方能有效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是否能符應當初課程設計與規劃的理想或目標,才得以進行適性、合宜的修正,所以,定期且系統性進行課程教學與評量的檢討工作是重要且必須的。本校組織「課程發展委員會」,就課程計畫之理念、實施與評鑑之結合情形,定期集會評估檢討,並依實際需求進行修正,以期讓學生的學習是在有系統的脈絡中獲得滋養與成長
一、完善制定課程評鑑與檢討機制
()課程教學與評量檢討機制及方式
1.各學年、各領域教師:
(1)隨時針對課程教學與評量進行自行檢討。
(2)檢核教師教學之課程活動設計、實施與教學成效,由全校教師依據自己教學現況進行自我教學評鑑。
(3)檢討領域教學之課程規劃及執行成效,並由授課教師依據領域課程實施內容進行教材評鑑。
(4)檢討學期特色課程之實施成效,由全校教師依據特色課程實施狀況進行特色課程評鑑。
2.領域備課社群會議:
(1)由各領域教學教師組成,進行領域教學實務與評量研討。
(2)每月定期召開會議1次,透過專業對話,進行學年課程發展設計、課程實施檢討、教學重點掌握、教學策略制定等對話,召集人協助搜集課程實務推動各項訊息,提供教務處參酌。
3.課程發展委員會:
(1)委員由學校行政代表、學年、領域代表、家長代表及外聘專家或學者組成,審議全校課程計畫、檢討全校課程評量結果。
(2)每學年度初召開會議審閱課程計畫,依本校課程評鑑實施計畫研訂之評鑑規準項目逐一檢核,並填具「學校課程發展規劃評鑑表」,再依檢核意見進行修正。
(3)每學年度末召開期末會議,檢討學校整體課程推動之實施成效,由課程發展委員依據學校課程整體規劃及執行成效進行評鑑,並填具「學校課程發展成效評鑑表」。
4.第六群組各學校代表與指導教授:
(1)第六群組學校代表相互觀摩課程計畫,給予回饋與指教,做為學校課程修訂、編擬及未來規劃之參考。
(2)第六群組指導教授審閱學校課程計畫,提供指導與建議,協助本校精進課程、深耕教學。
(3)本校總體課程計畫,經課程發展委員會審查通過後、逐年落實考核,計畫內容漸次修正改善。
()本校課程評鑑組織及組成
1.本校結合課程發展委員會設置課程評鑑小組,進行課程計畫執行成效的檢核工作。
2.課程評鑑小組成員包括校長、四處室主任、教學組長、學年主任、科任代表、教師會及家長會代表組成,合計15;必要時得邀請專家學者參與評鑑工作。
()本校課程評鑑小組運作方式
本校課程評鑑工作原則上分三期實施:
1.課程計畫設計階段之評鑑:各學年課程計畫完成後,於課程發展委員會中發表其所編寫課程計畫,同時由課展委員會全體委員針對該課程計畫之撰寫內容進行評鑑。
2.課程計畫實施階段之評鑑:於每一特色課程實施教學完成後,由課程評鑑小組及教學者自身,針對學生在特色課程主題教學活動中的學習情形或結果,逐一進行評鑑。
3.課程計畫實施後之評鑑:於學期結束前一至三週,由課程評鑑小組及教學者,依據課程計畫之預期目標、各項能力指標等,逐一檢核是否達成。
()本校課程評鑑任務規劃
1.內部人員
(1)展委員委員
1學期初:課程計畫是否符合標準、修訂學校課程評鑑規準、新學年度課程計畫評鑑。
2學期末:針對學期評鑑結果進行研討,修改下學年度課程計畫;進行學校課程發展成效評鑑,作為課程規劃的修正參考。
(2)教師
1學期初:依前一學期評鑑意見修改課程計畫。
2學期末:教師教學評鑑、領域教材評鑑、特色課程評鑑。
2.外部人員
(1)家長
1學期初:課程計畫是否符合標準、修訂學校課程評鑑規準、新學年度課程計畫評鑑。
2學期中末:進行學校課程發展成效評鑑,作為課程規劃的修正參考;針對學生學習狀況,即時對於課程實施內容與活動回饋反應。
(2)專家學者(視需求逕行敦聘)
1學期初:審閱學年度課程計畫,指導學校課程計畫落實及修正方向。
2學期中末:課程實施及推動策略諮詢與督導。
(3)群組夥伴學校
1學期初:觀摩課程計畫,給予回饋指導。
2學期中末:課程實施及推動策略諮詢與建議。
()本校課程評鑑項目說明
1.教師教學評鑑
(1)檢核教師教學之課程活動設計、實施與教學成效,由全校教師依據自己教學現況進行自我評鑑。
(2)提供教師《教師教學自我檢核表》,藉以審視教學並檢討改進,每學期1次(每學年2次)。
2.領域教材評鑑
(1)檢討領域教學之課程規劃及執行成效,由授課教師依據領域課程實施內容進行評鑑,並彙整評鑑資料提供教科書評選參考
(2)提供教師《學習領域教材評鑑表》,藉以審視教材內容並檢討改進,每學年1次。
3.特色課程評鑑
(1)檢討學期特色課程之實施成效,由全校教師及學生依據特色課程實施狀況進行評鑑及滿意度的調查。
(2)提供教師《學校特色課程評鑑表》,藉以審視學校特色課程實施情形,每學年1次。
4.學校課程評鑑
(1)檢討學校整體課程推動之實施成效,由課程發展委員依據學校課程整體規劃及執行成效進行評鑑。
(2)透過課程發展委員會討論與檢討,由課程發展委員填寫《學校課程發展規劃評鑑表》及《學校課程發展成效評鑑表》,每學年1次。
()本校課程評鑑實施期程
序號
時間
評鑑項目
評鑑人員
備註
1
8月初
學校課程計畫自我檢核
教務主任
每學年1
2
8
學校課程發展規劃評鑑
課程發展委員會委員
每學年1
3
16
教師教學評鑑
全校教師
每學期1
4
5月初
領域教材評鑑
全校教師
每學年1
5
6月底
特色課程評鑑
全校教師
每學年1
6
6月底
學校課程發展成效評鑑
課程發展委員會委員
每學年1
、整合課程評鑑與檢討後問題發現
()課程評鑑結果的應用方式
1.修正課程計畫:本校於各學年教師提出課程計畫後,進行課程計畫評鑑。評鑑後結果送請各學年立即進行該課程計畫修正。修正後課程計畫經教務處彙整後,送教育局核備。
2.修正教學計畫:各學年進行教學效能評鑑,做為下次教學設計及實施之參考。
3.教務工作參考:評鑑結果有關課程規劃之部分,送交教務處研擬各項課程規劃改進事宜。
()課程評鑑結果的問題發現
1.學校活動課程太多,影響領域教學進度的掌握及內容的深化。建議能適時調整或整併,讓領域教學能正常化,呈現更好、更完整的教學質感。
2.田園食農教育課程內容的縱向能力銜接與橫向領域整合仍未臻完善,其課程教學執行者(衛生組長及自然教師)亦因過多的額外教學與實作而產生偌大的壓力與負擔。因此,未來如何結合領域課程內容(包含自然、生活、綜合與彈性課程)進行教學連結與合作分工,會是這項課程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
3.營養教育的實作推動在二年級的剝柳丁與四年級包粽子部分有執行上的困難。
(1)二年級剝柳丁能力指導及認證活動,因實際運用機會不多,建議調整其他教學內容。
(2)四年級包粽子課程困難度太高,其營養概念亦較難呈現,建議改採包五穀飯糰形式,除了技術較為簡單之外,亦可以協助指導營養飯糰的營養成分及熱量檢視。
4.學校閱讀活動甚多,實施軸線也相當長,導致無法激起孩子更多參與的熱度。建議能再行檢視各個活動的實質效果,讓學校主題閱讀的推動能更具能量,展現活力,引領孩子熱愛閱讀。
5.讀寫結合是學校近年持續深根的教學重點,但第一線教師常不知如何有效操作,讓讀寫歷程能充分結合,展現學習質量。建議學校能架構各年級縱向讀寫架構,協助老師進行讀寫結合的實務操作與教學指導。
6.當春季郊遊健行是一項課程而非單一活動時,事前與領域教學目標的結合及制定,執行過程中具體的學習內容及要素,以及最後進行學習成效的檢核,這些都必須充分思考及討論,否則就浪擲了這一個有意義課程所能帶給孩子們的學習內涵了。
確實掌握課程改進計畫的研擬與執行
()課程評鑑結果因應的研擬作為
1.成立特色課程檢核暨修正小組,依評鑑結果及課程架構內容進行深度修正微調,明確制定年級目標及教學重點,並研發年段學習手冊為目標,做為教師教學、家長協同及學習成效檢視的參考及佐證依據。
2.整併各個特色課程的實施節數及發展區間,瞭解各課程在推動上是否時間充裕,且未重疊;也適時分散外加課程的時間點,避免影響學習領域課程進度的實施。
3.積極尋求外部人力資源,協助特色課程推動。
4.參酌各項教育部或教育局專案申辦計畫,結合特色課程屬性,爭取專案計畫經費,協助課程資源引入,提升課程推動成效。
5.公開宣導特色課程發展目標、方式及核心價值,讓教師能全員認同,讓家長能廣泛支持,讓孩子能學得有意義。
6.提升教師專業教學及課程設計素養,有效掌控課程發展品質。
7.建置教師專業對話機制,有效提供各學習領域橫向之整合教學聯繫討論機會,以及拓展各年級學習重點之縱向銜接對話空間。
()課程評鑑結果問題發現的執行作法
1.整合思考學校各項課程、節慶及展演活動,讓活動課程能更精緻與有效。如每年輪流辦理萬聖節及聖誕節活動的文化體驗,或適時裁減展演活動或縮小規模,或視活動內容安排合宜年級無需全體學生參與等等,務期讓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時間都能獲得最好的品質管控。
2.田園食農課程從原本學務處衛生組長及自然科任老師負責帶領學生從頭至尾的實務操作,調整成各年級於綜合活動課進行田園食農課程,由導師負責統籌規劃安排田園的親土課程,衛生組長及自然科任老師指導技術指導及提供各項教材資源,總務處負責田園種植區的先備整理,以利活動順遂進行。另自然課程中有關植物種植之單元,則由負責教授自然之教學教師指導規劃及種植,不納入各年級綜合活動實施之田園食農課程操作。
3.二年級營養教育剝柳丁能力教學活動課程建議仍持續推動,因為營養午餐之水果仍有提供柳丁,且是完整一顆而未切片的柳丁,是以學校必須指導孩子學會剝柳丁,否則易造成孩子在食用柳丁時會有許多的不方便,甚至根本不食用而少了一份水果營養素的輸入。
4.四年級營養教育包粽子課程在考量其教育效益及執行困難度後,調整為製作彩虹飯糰(五穀飯糰)
5.每學期主題閱讀活動從2個主題調整為1個主題,讓閱讀的施行重點能更聚焦,活動的推動時間能再縮短。另外,閱讀活動的主題內容教學及辦理形式需與班級閱讀指導課的教學相呼應,讓孩子能將閱讀課堂所學直接應用在閱讀活動之中,培養其具體實用的閱讀理解及口語表達能力。
6.有關讀寫結合縱向架構及資源部分,學校教務處會先行整合各年級現有之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及資源,從中進行討論及修正,再提供全校教師參用。

7.春季郊遊健行是學校重要的活動課程,也是學生非常期待的校外教學,學校落實要求教師必須進行完整教學指導,包含行前學習準備、周邊環境生態初探、以及事後學習檢視。學校學務處也會利用週五晨間議題宣導時間,安排山野教育或生態教育相關內容教學或宣導,讓健行課程能帶給孩子更多元的實質收穫與能力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