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無我‧無框

無我‧無框
翁明達
猶記得10384日在義方國小的第1次教師晨會上,我給老師們的第一個期許就是─做人但求「無我」,做事先想「無框」。
「無我」及「無框」是筆者在《無我無框─李祖德的人生品牌學》一書中截取作者李祖德的生活哲學思維,想藉由此文分享大眾此一觀點,讓我們的生活與工作能更加的順心、順遂與順運。
一、無我
在生活及職場上,我們很習慣的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及衡酌事情,也很自然的會思考是否觸及自己的利益與困境;當然,我們會更猶豫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擔或面對這許多事的責任及難處?是不是會造成自己的困擾或影響自己後續的生活?所以,在我們許多待人處事的應對時刻、在許多必須面對人與事抉擇的關鍵環節上,我們已經習慣先從「自己」出發,從自己的角色、觀點、利益與委屈來思考、來因應所有的人與事,而這樣的開始,除了有可能成就自己的順遂外,卻也種下許多價值衝突的因子,讓最後的自己陷入自我中心的價值體系與外在的負面感知印象。
說真的,從自己的角度、觀點來斟酌事物,本就無可厚非,但這樣的待人處事態度卻會在團體中、在組織裡,變成一股負向力量,羈絆住群體的合作互動,阻饒組織的內部和諧,戕害了在這團體或組織裡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互助、互勉與互讓,讓組織動能深受迫擊,進而產生組織衰退的窘況。
所以,讓眾人的利益擺在個人的利益之前,讓我們的思考前瞻在群體團隊的運作之中,讓我們的動能成為組織發展中一股有益、有力的清流支柱,這就是「無我」的境界,也是組織發展非常重要的核心力量。
二、無框
現實生活中,我們太容易被既有的印象、過去的經驗、前人的言詞給主導,讓我們在處理事情或情勢判斷時,常常陷入過往的狹隘窠臼之中,走不出困境,創不出新意,也造不出新風景,讓許多存在的惡習、機制運作上的不友善、以及被人詬病的自以為是,仍層出不窮的發生;也讓許多事物及活動的處理因應,都顯得陳腔和思維老舊,讓生命本質缺乏能量,讓組織運作缺乏元氣,也讓教育變得張力不足、活力有限。
思考是一種習慣,處理事務流程是一種慣性,我們在面對事情發展、問題因應、制度建立時,是不是試著先別急著下定論?試著不要只會說以前都是這樣處理的?試著避免堅持一定要依照過往的處理方式?試著想想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或方法?因為,過往的因應經驗與思考範疇是具有參考價值,但絕不是聖旨而不能調整。
學校目前正在運作的事務處理流程、議題推動策略與課程發展內涵,早已經臨界需要跳脫既有思維進行再檢視的必要。隨著時間流轉、人員更迭與價值流動,學校的整體運作發展必須更貼近孩子的成長學習取向,更符應家長對教育與學校的期待,也要更能掌握社會脈絡及更符合國家與世界的人才需求。
所以,廣納眾議,跳脫框限,是我們在面對每一件事務時必須堅持的處事價值,讓我們隨時都能著眼現存處境,前瞻未來變遷,並思考永續經營,使學校的經營能更貼近社會的期待與需求,讓教育的價值能更合乎這時代的意義。
三、結語

「無我」與「無框」是任何人在任何時機處理任何事時,最好的處事價值。透過這無私態度與無框架思維,我們的教學與處事能量才能無限大的延伸。我們用心的教育、經營的學校、擘劃的教學,才會發光發亮,才能讓孩子充分受用、讓家長萬分放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