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您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嗎?→給附幼家長

您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嗎?
校長 翁明達
瞭解孩子的身心發展順序及階段,會讓在旁陪伴成長的家長們更安心,也更知道如何教養,所以,提供些許訊息及想法,供家長您參考。
耶魯大學格賽爾兒童發展研究所研究結果顯示,人類行為的成長模式是十分有規律的,也能精準預料孩子在某種行為階段之後將會是什麽行為階段:
2歲孩子:「不」字當頭,一意孤行、占有慾強、打滾耍賴、自私霸道。
3歲孩子:充滿安全感,易於接受、友善、平靜,樂於分享。
4歲孩子:喜愛冒險,喜愛遠足,有一個活潑的心,喜愛刺激。
5歲孩子:開朗而愉悅,懂事講理,想要做個好小孩、討媽媽歡心。
這些歷程,對每個孩子而言,或許有些超前或有些延遲,也或許與少部分的孩子不盡相同,但其漸進式的發展卻是學者專家從大部分的孩子身上觀察到的,而您我也應該可以感受的到。
親愛的家長,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的陪伴,在陪伴的同時,我們必須要瞭解孩子,才能掌握有用的方法與其互動,也才能在對的教養方式上,陪伴孩子長大。
謹提供一些想法,讓您在陪伴孩子的同時,能活用運用,讓孩子在身心靈方面都有穩定的開展。
一、要讓孩子多運動
我們總希望孩子要能適時安靜,要能靜下心來做一些靜態活動。殊不知,在動與靜之間,必須平衡發展,孩子才能真的動、真的靜,活力才會長存,思路才會清晰。
我在網路上看到一段話:「『安靜』或許不是『不動』,『安靜』是在身體充分『動』的滿足之後,可以沈靜下來認識自己身體的開始。在自然的寬大天地中奔跑的孩子,是懂得『安靜』的;相反地,太拘禁在狹小空間裡,靜不下來,動也變成了『躁動』。」
循此,定期且多方面的引領孩子參與各項活動或運動,讓孩子充分發散活力,洋溢動能,不僅能有效促進大腦的運作思維能力,也能涵養情緒控管的能力,更有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即使因動起來產生的些微擦傷或挫折,也能提升其面對問題的勇氣與容忍度。所以,家長們,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有許多「動」的機會與時間。
二、要讓孩子多體驗
孩子天生是好奇、富想像力的,但卻很容易因為大人的束縛、壓抑而慢慢弱化。腦神經科學家指出,人終其一生都需要學習,因為學習中的大腦才會隨著時間及不同的環境刺激一直重塑,在演化的過程中發展成更優秀的個體。
透過旅遊、透過閱讀、透過參與各式各樣生活體驗等活動,是您孩子現階段最好的學習機會,這不分學校或家庭。重要的是,當孩子有更多的生活體驗時,便能體會生活的樂趣、意義與發現可能性;當孩子有更多活動歷程累積時,孩子無形中便增添了視野,也強化了面對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要聽孩子說什麼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們都很喜歡說,也喜歡問問題,但隨著年紀增長,這部分的表達是愈來愈少,甚至回家絕口不提學校發生的趣事或是令人頭疼、煩惱的事。
親愛的家長,孩子快樂的、願意與您分享許多他(她)觀察、感受或想到的點點滴滴想法,這是幸福且重要的階段。我們可以從中瞭解孩子的想法及關注點,也可以從中發現他們的喜好及興趣,更可以從彼此的對話中去建立親子的情感,以及引發孩子更多的思考。可惜,我們都太忙碌,常常沒時間、不認真聽孩子說他(她)要說的話,也沒耐心聽孩子一再重複同樣的話題。這時候,我們已經喪失了許多讓孩子口語表達、情緒發展、思考辨識的學習機會。所以,珍惜孩子願意問、願意說的成長階段與機會,給他們一些能量,讓他們能一直說、一直想、一直成長,是身為陪伴的家長很重要的課題哦!
四、要讓孩子感受到您的愛與陪伴
想瞭解的是,家長您的陪伴是真的陪伴,又或者是在旁邊待著而已?試著回想這一週來,您與孩子相處及對話的時間,是不是足夠?而這相處對話時間的內容是不是貼近孩子的思緒?又或者只是一味的指示、指導或要求?
我常看到、聽到許多孩子都是自己獨自一個人玩、自己邊按遙控器邊看電視、自己與自己扮演的角色對話,這其實無可厚非,但我們要在意的是,您每一天到底有多少時間是和孩子貼近的聊天、一起遊戲、或一起做家事?
孩子的心是敏感的,您的每一分付出,都會在他的人格養成上獲得更多正面的影響,哪怕是長大後心裡的話,也一定樂意與您分享或向您求救呢!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也意味著每一個孩子都有他(她)的個殊性,我們期待每一個陪伴孩子成長的爸爸、媽媽、阿公、阿嬤、爺爺、奶奶、,都能讓這群正在發芽的小小主人翁快樂的成長與學習,傾聽他(她)們的世界,也陪伴他(她)們共同彩繪每一個生活體驗歷程,讓養育與教育能同時在每一個環節發效。
本文刊於本校幼兒園刊物《親師寶貝》第32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