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破除框架

破除框架
翁明達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太多習以為常的習慣(慣性、慣例)束縛著我們待人處事的因應與決定,也有太多個人的知覺和經驗左右著我們的價值選擇和生活樣態的參與模式。換言之,我們根本都在自己設限的生活圈裡打轉,讓我們的思維、感知及生活變得狹隘而不自知。
無論是自己的生活或是對孩子的期許,我們都是墨守成規的遵照傳統或社會價值來決定我們的下一步及因應的態度和作法,而這樣的歷程無形中也限制了我們自己的自主性,只活在他人建構的框架下過他人為我們設限的生活。因此,筆者擬藉此文提醒所有夥伴,學習拋下過往看事情的角度與習慣,學習接納更多事物的新眼光,重新喚回對每件事、每個人的參與熱情與想法,讓自己有個不一樣的思維、見解與開始。
教育現場也一樣。學校的教育體制有太多的設限,無論是目標、設施、課程、教學、教材、評量、組織運作及人員進用等,都充赤著如加工廠自動化作業系統般的制度及思維,讓許多保有個殊性的孩子適應不良或一再學習適應。或許實驗教育三法的通過,讓教育現場注入另一種活水,也提醒所有人試著重新思考學校教育的價值。但是,在現有公立學校的教師教學思維與學校辦學體制中,要轉化成實驗教育的學校豈是想改變就能改變、想轉化就能轉化。
事實上,教育孩子或引導學習這件事,真正的關鍵重點不在體制,而是「人」的因素,就好比我們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給某某老師教,因為這位老師的專業、風格和溫暖會讓我們有所期待與信任。所以,只要我們願意改變對教學的想法,釐清教育的價值,選擇合宜的方式,尊重孩子的自主,是不是實驗教育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學校老師與行政夥伴們是不是還在既有的傳統教育價值框架上進行封閉的教育作為,才是我們需要擔心與關心的。
孩子的學習應該是可以多元發展選擇的,學習的內容也應該與生活相結合,重視態度的建構,重視能力的養成,也重視人格的發展。我們很習慣的被政策、制度或規範給制約了,但其實這並不會過度影響我們的教學思維,反而是我們的專業知識完不完整、思考面向周不周延、角色同理有沒有做到等等問題,讓我們的行政或教學作為被侷限住了。
因此,「破除框架」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有的思考,也只有不斷挑戰框架的設限,我們才有更多發展空間的可能性。進而帶給孩子更多的學習機會與元素。至於如何破除?提供幾個思考點供夥伴們參考。
1.放下執著念頭,調整看事情角度:思考基點的不同,事物的狀態可能會有180度的轉變,所以,重點不是在眼前發生的這件事,而是在於自己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發生及源頭,進而掌握實質重點。
2.思考可能機會,打破現狀:在探究事物時,不應先存成見,需先觀察及瞭解事物全貌,並嘗試從框架外來看框架內,許多時候就會呈現不同的風貌,也會有不同的思考結果。
3.建立自信心,接受每一個經驗:每一次破除框架的策略選擇,總是容易擔心後續的結果與衝突,而學習與契機就是這麼一回事,透過一次又一次不同經驗的積累,豐碩自己的羽翼,也活絡每一個機會點。
4.豐富見聞,拓展思考訊息:透過大量且多元的閱讀、聆聽與學習,能開闊更多的視野,提供更多思考面向,也能更有效的掌握關鍵訊息,制定更有趣或更有意義的策略方針。

各位關心孩子、關心教育的夥伴,在現代拘謹且深受束縛的行政體制與價值思維下,我們必須學習讓每件事都重新再次思考,思考對人的價值,思考對孩子的個殊性,思考每個歷程對孩子成長的關鍵影響。如果我們愛孩子,也愛自己,我們都應期許自己突破既有的框架,為未來爭取更大的可能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